
(一)文学中的解释:报告文学的一种。反映的是社会生活。其特点是抓住显示生活中人物后事件的某一富有特征性的部分,作集中的、精细的、突出的描绘和刻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为美国早期电影导演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1875-1948)所创用。特写镜头是电影画面中视距最近的镜头,因其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特写镜头与其他景别镜头结合运用能通过镜头长短、远近、强弱的变化,造成一种特殊的蒙太奇节奏效果。
同名电影:特写Nema-ye Nazdik(1990)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主演:
Hossain Farazmand
国家/地区: 伊朗
对白语言:波斯语
发行公司: British Film Institute (BFI)
上映日期: 1991年10月30日 法国
更多外文片名:
Close Up
类型:纪录片/剧情
片长:Argentina:90 min / USA:100 min
德黑兰,记者法拉兹曼德前去报道年轻人霍塞·萨布齐恩因诈骗被捕的事件。原来,失业的油漆工萨布齐恩是一个影迷,他自称是著名导演穆赫辛·马克马尔巴夫,取得阔绰的阿汉卡赫一家信任,向他们借钱拍片。事发后,萨布齐恩被抓。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就此案展开了纪录片似的跟踪调查,他采访了警察,阿汉卡赫全家,以及萨布齐恩本人。
审讯过程中,萨布齐恩为骗取了阿汉卡赫一家的感情而后悔,但他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对艺术的热爱,如果有钱,他真地会拍摄自己的电影。而且,假扮导演马克马尔巴夫赋予了他自信。最后,原告阿汉卡赫家撤销了起诉,而萨布齐恩也见到了真正的马克马尔巴夫,后者骑小摩托带这个年轻人重访阿汉卡赫。
幕后制作:
《特写》据说是阿巴斯本人最喜欢的作品,它获得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魁北克影评人奖。阿巴斯把视线指向了伊朗的草根阶层,片中有一个趣味点:闯祸者虽然以诈骗罪被抓,但却从冒充导演一事中获得短暂的自信心满足,这是下层人民渴望被尊重的隐约写照。从拍摄手法上,乍一看很难界定《特写》是一部剧情片还是一部记录片,真实与虚构两种风格交接在一起,让人真伪难辨。创作贵在自成一家,从此,阿巴斯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得心应手的创作风格,从《特写》开始,他以后的片子基本都沿用了这个原则,记录片包含着剧情片的观赏性趣味性,而剧情片则以记录的框架作为外壳,记录与剧情之间消失了界限,阿巴斯以后的名作《生活在继续》和《橄榄树下的情人》莫不如此。
附图为电影《特写》海报。
(三)广播特写:
是运用语言和实况音响,以类似特写镜头的方法真实、突出地再现客观事物、人物及其活动场景某一局部的专稿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