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谁写下华夏时代春秋?是谁画出神州万里锦绣?蒙恬将军的智慧,湖州儿女的巧手,制作出一支支神奇的妙笔……”著名词作家乔羽的一首《湖笔颂》,将人们的思绪带到江南,带到水墨画境般的湖笔之乡——太湖之州。湖笔是湖州文化的典型代表,孕育、产生于湖州丰蕴的文化环境中。作为文物之邦,湖州为书于竹帛时代的人们贡献了辉煌灿烂的湖笔文化。湖笔不仅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湖州文化的骄傲与投影。
湖州毛笔简称“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已成为毛笔的代名词。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素有“毛颖之技甲天下”的美称。地处浙江湖州市的善琏镇,是湖笔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素有"笔都"之称。小小的善琏,几乎家家户户会制笔,涌现出许多湖笔世家。北京戴月轩、上海杨振华、天津虞永和、杭州邵芝岩等笔庄,都是湖州人开设的,且都以湖笔相标榜。
【湖笔溯源】
善琏制笔业约始自晋代。据清代同治《湖州府志》载:"(善琏)一名善练,……居民制笔最精,盖自智永僧(隋朝人,名王法极,王羲之七世孙)结庵连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湖笔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奠定了毛笔之冠的地位,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湖笔的成名,与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有关,他对当地的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据《湖州府志》记载:他曾要人替他制笔,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严格,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现发展有羊毫、兼毫、紫毫、狼毫四大类、近三百个品种。1983年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曾带数百套湖笔作礼品赠送给日本朋友。
【工艺特点】
笔料的品种繁多,有软毫、兼毫、硬毫三大类近三百多个品种。以羊毫为例,传统上只择取杭嘉湖一带所产的优质山羊毛,这一带的羊毫为上品,锋嫩质净。笔工们将这些优质笔毛料,按质量等级分类,分出"细光锋"、"粗光锋"、黄尖锋"、白尖锋""黄盖锋"等四十多个品种。每一个品种之下,还有再分出若干小类,其精细程度,丝毫不亚于绣花。湖笔选料严格,主要选用山羊腋下毛,所取毫料须陈宿多晒,除去污垢,然后再根据毫料扁圆、曲直、长短、有无锋颖等特点,浸于水中进行分类组合,一般要经过浸、拔、并、梳等七十余道工序。 被誉为“笔中之冠”。
湖笔的笔杆主要取浙西天目山北麓灵峰山下的鸡毛竹,它节稀杆直,竹内空隙较小,是制作笔杆的理想原料。
湖笔纯由手工制作,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支湖笔从原料进口到出厂,一般需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从中又可细分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在众多工序中,以择料、水盆、结头、择笔四道工序要求最高,最为讲究,尤其是水盆和择笔。主要工序由技工专司,选料精细,制作精工,尤其讲究锋颖。制作工匠秉承"精、纯、美"的准则,生产出"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
湖笔又称"湖颖",这是它的最大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1、水盆
水盆是湖笔制作中最复杂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在宽大的水盆车间,整齐地放着一排排木盆,笔工们一手拿着角梳,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料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按色泽、锋颖、软硬等不同级别进行一根根分类、组合,做成刀片状的刀头毛,然后再放在水里缕析毫分,把断头的、无锋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圆的毛剔除,整个过程非常精细。
2、择笔
择笔也是分拣毫毛的一道工序,让制成的半成品毛笔笔头在干燥状态下散开,一手握住笔杆,一手拿着修理工具,迎着光线把没有锋颖的笔毛拣去。
水盆和择笔两道工序对于坐姿也有特殊的要求,宜侧身而坐,身朝南而面稍偏东,处于自然光线的照射下。因为毛毫的锋颖只有在自然光线下才能达到清晰的最佳可视效果。择笔还十分讲究脚的摆放,右脚的脚背往往拐在左脚的脚跟上,座位是板凳,使笔头在操作时不会踏腰,从而保持身体的平衡挺直。
【特色湖笔】
鸡颖类
俗称鸡毛笔,以鸡毛为原料,经湖笔传统工艺流程的一种特殊操作而成。这也是湖笔产品中的一个独特品种,它的制作方法很原始,然而能操作这种工艺流程的技工已为数不多了。鸡颖笔因其性能特软,笔锋一着墨,像一个吸足墨水的棉花球,因此没有深厚的书写功力和经验是很难使用的。然而用它书写的作品,能体现苍劲有力,婀娜多姿的魅力。由于曲高和寡,使用者甚少,市场上难觅其踪。
紫毫类
紫毫是山兔毛毫三种主料中最稀贵的一种做笔原料。紫毫笔是湖笔兼毫大类的一个旁支,它归属于兼毫,亦有很多的规格和品种。此毫色泽乌黑光毫,其长短和含量直接影响笔的价值。富有弹性的,锋嫩耐磨。以书写中小楷为主。一般兼毫笔,只能开锋三分之一,唯有紫毫笔,能全开其锋,具有吸墨量多,书写长的特点。
胎毛笔
胎毛经消毒、脱脂、防腐处理,可历经千年不腐、不蛀、不烂。 胎毛笔要经过水盆、结头、车斗、择笔、刻字等大流程和一百多道中小过程完成,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易于书写,真正做到落纸如云,挥毫如意。
羊毫笔
性能柔和、挥洒如意、宜写正、草、隶、篆、行各种书法及泼墨山水,写意花卉。
兼毫笔
刚柔相济、得心应手,适用写中小楷书、工笔、人物画像、修饰照相、工业制版等。
狼毫笔
劲健有力、宜书宜画,适用于泼墨山水、写意花卉,亦可写各体书法。
【湖笔十八称】
笔为文房四宝之首,而湖笔在古时,人们曾经赋予各种别致的代称,至今广泛应用。意趣盎然,耐人寻味。
1、 管:《笺》:“彤管”,笔亦管也。
2、 管子:唐《开元遗事》:有一书生,进谒李林甫,称笔为“管子”。
3、 毛颖:宋 陈渊《墨堂文集》:“我行何所挟,万里一毛颖。”
4、 管城子:唐 韩愈《毛颖传》:“秦皇帝使(蒙恬)恬赐之汤沐,而封诸侯管城,号曰管城子。笔为蒙恬所造,故称。宋 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曰:“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文兄有绝交书”。
5、 管城侯:《文房四谱》有此一说。又文嵩《管城侯传》:宣传毛元锐,学文锋,封为管城侯。
6、 中书君:《毛颖传》:毛颖者,中山人也。封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宋代苏东坡《自笑》诗:“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即咏此事。
7、 毛锥:南宋 杨万里《诚斋集》:“仰枕槽丘俯墨池,左提大剑右毛锥。”
8、 毛锥子:《新五代史 弘肇传》:“弘肇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无毛锥子,军赋何从集乎’?毛锥子盖言笔也”。
9、 毫、毫素:晋 陆机《文赋》中云:或含毫而邀然,“唯毫素之所拟”。李善注:“毫,笔也,书谦曰素”,故亦作“毫素”。
10、 毫锥:《白乐天集》:乐天与元微之各有纤锋细管笔,携以就试,目为“毫锥”。
11、 秋毫:苏东坡《鲜于子骏见遗吴道子画》:“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
12、 健毫、圆锋:《山堂肆考》:唐时,赶考举子将入场之际,嗜利者争卖“健毫”、“圆锋”名笔。其价高过平时十倍,“号定名笔”。
13、 羊毫、狼毫、兼毫:湖笔的原料由羊毛、狼尾毛或两种混合制成。羊毛笔头乘羊毫、狼毛笔头称狼毫、两种混合笔头称兼毫。故有人也以羊毫、狼毫、兼毫等称谓“笔”之别称。
14、 龙须:《龙须颂》:“再释其笔,曰龙须友”。笔有一副颂誉联:龙须作友,鸲眼流光。“龙须”指笔。
15、 兔毫、麟管:楹联:“兔毫推赵国,麟管赐张华”,这里有两个典故。上联出自王羲之的《笔经》:汉时诸郡献兔毫,惟有赵国毫中用。“下联出自东晋王嘉的《拾遗祀》:张华著《博物志》,晋武帝赐给名笔“麟角管”,作为鼓励。
16、 鸡距、鹿毛、鼠须、麟角:有一对联:“鸡距鹿毛花开五色,鼠须麟角笔扫千军”。上联“鸡距”、“鹿毛”均为古代名笔。前者典出白居易的《鸡距笔赋》:“不得兔毫,无以成起草之用;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本之功。”后者典出《唐书 地理志》:蕲州蕲春郡士贡:白纾箪,鹿毛笔。下联“鼠须”、“麟角”亦俱为古名笔。《笔经》云:“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劲强有芒。”“麟角”即为“麟角管”。
17、 佩阿、昌化:《致虚阁杂俎》:笔神叫做“佩阿”,又叫做“昌化”。
18、 湖颖:湖笔又称湖颖。湖颖,是湖笔最大的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发亮的缝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这是其他笔所没有的。故而称之。
【传承意义】
湖笔精湛的制作技艺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社会文化的转型、书写工具的革新、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导致湖笔生产中出现次品泛滥、工匠流失、传承乏人的状况,传统湖笔技艺受到很大冲击,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湖州市的邱昌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