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前身是1956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后改称湖南省历史考古研究所。1969年,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同湖南省哲学研究所合并。1974年恢复时更名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下设古代近代史和现代史两个研究室。1980年在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扩建成立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仍设古代近代史和现代史两个研究室(均为处级单位)。1983年两个研究室合并成立历史研究所。近50年来,历史研究所几经分合,人员流动较大,其中规模最大时达25人,最少时也有9人。现有科研人员11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4人。现任所长刘云波,副所长王国宇。
该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历史,以湖南地方史为主攻方向,同时兼及全国共同性问题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自1956——2005年近50 年时间里,历史所科研人员撰写的著作(包括工具书、普及读物、企业和社会调查)、译著和编辑的论文集、资料集以及整理的古籍等,已出版发行达100余部(种)近400本(卷、册)。主要有《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 湖南通史》(三卷本)、《中国苗族通史》、《湖南抗日战争史》、《湖南自然灾害年表》、《湘西土司辑略》、《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合作)、《新民学会》、《马日事变》、《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长征前的贺龙同志》、《湘鄂赣苏区史稿》(合作)、《林伯渠传》(合作)、《北伐战争在湖南》、《楚源流史》、《百越源流史》、《南蛮源流史》、《楚国经济史新论》、《北洋军阀全传》(7卷本)、《精神之火》(合作)、《湖南历史资料》(1——14集)、《黄兴集》、《黄兴集外集》、《陈天华集》、《宋教仁日记》、《唐才常集》、《自立会史料集》、《左宗棠全集》(14册)、《中国近代史百题》(2册,合作)、《五四运动时期湖南人民革命斗争史料选编》、《湖南工运资料选编》(1——4册,合作)、《湖南青运史资料选编》(1——5册,合作)、《楚史与楚文化研究》(合作)、《苗族史文集》、《苗族文化论丛》等,翻译出版的有:《黄兴与中国革命》、《革命与改良》、《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等。其中《湖南通史》被省委有关领导称为“精品力作”、“拳头产品”,获得湖南省第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南省第三届图书奖;《中国苗族通史》获得贵州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著作一等奖;《左宗棠全集》获得全国古籍规划整理二等奖等。该所曾编辑出版的《湖南历史资料》(现因各种原因停办)至今仍是国内外许多近现代史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另外,该所研究人员还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史学月刊》、《求索》等各类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论杨度》、《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中国古代的反贪立法》、《林伯渠的经济思想》、《邓中夏关于收回香港的构想》、《中国的近代化与国情》等专业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许多文章因其观点新颖、资料详实而受到学界的赞誉,并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国大型综合期刊全文转载或摘录观点,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据初略统计,该所已经主持完成或正在主持研究的各类国家和省部级学术课题达数十项,主要有《近代湖南社会变迁》、《湖南人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关系研究》、《湖南经济通史》、《官本位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民主建设经验研究》、《湖南近代经济形态演变研究》等。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历史所在坚持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特别注重将历史研究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试图探索出一条历史研究为现代经济建设服务的新路子。为此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社会与企业调查研究课题,先后编撰出版了《湖南著名企业发展史》、《郴州卷烟厂创业史》、《全国百家大中型企业调查——株洲冶炼厂》、《全国百家大中型企业调查——古汉药业集团》、《全国百县市调查——宁远卷》等。该所积极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党政部门领导了解企业、了解基层,制定正确的决策当好参谋。
目前历史所的重点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
1、湖南经济史。主要针对学术界长期以来偏重湖南政治军事史研究而不怎么重视经济史研究的不足,尽力挖掘湖南历史上在经济领域曾有的亮点,挖掘湖南历史上不多的经济名人资源并充分彰显他们的事功,从历史的角度总结湖南历朝历代经济建设中的成败得失,以期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几千年来湖南经济建设的总体成就和水平,特别是对于树立当代湖南人的经济自信有所帮助。
2、湖南城市发展史。主要以湖南的十四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梳理城市古今发展脉络,发掘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总结历朝历代城市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城市的旅游、开发、对外宣传和树立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提供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思路,为当代湖南的城市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史鉴。
3、湖南近现代人物群体。研究近现代历史上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过影响的一大批重量级人物。这一直是该所的研究重点,并已出版数十种近现代人物文集。但今后的研究将从过去的注重单个人物研究逐渐转变为注重人物群体研究;从过去的注重资料发掘逐渐转变为注重理论探索,探讨这些人物群体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探讨这些人物群体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以及形成影响的原因。
如今的历史所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术研究机构。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已有近50年的历史,培育出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老专家,创造出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科研成果;说它年轻,是因为现在的历史所研究人员平均年龄只有40岁左右,在历史研究这块肥沃但却冷僻的园地里,该所全体职工都具有耕耘的勇气,更具有开拓的毅力。我们衷心希望与国内外同仁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历史学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