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名称: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南昌科技大学[筹])

中文简称:江西科技师院 或 南昌科大
英文名Jiangxi Science&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nanchang Science&Technology University (南昌科技大学)
成立时间:1977年
学校网址:http://www.jxstnu.cn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南昌科技大学[筹]) (以下简称学校)诞生于国家恢复高考、大力发展教育的1977年,是改革前夕最早建立的高等本科院校之一。1977年,以江西师范学院的名义招生,暂定名为江西师院南昌分院。1984年1月,拥有独立校名——南昌师范专科学校,并开始筹建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98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由国家教委(国家教育部前身)正式定名为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培养职教师资的本科院校,开启了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本科教育的先河。2002年,学校又在全国率先扛起了科技师范的大旗,更名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04年,学校为策应“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科技兴赣”的重大战略,担当起了筹建南昌科技大学的历史重任。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南昌科技大学[筹]),生于英雄古城南昌,立于红色故土江西,面向文明大邦中国,走向广博多元世界。“杏坛育人,科教兴国”,是学校30多年铸造的大学文化和精神。“杏坛育人”,即学校作为一所师范学府,秉承“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优良传统,以“厚德博学,教书育人”的精辟理念,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师范人才特别是职业教育师资,“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做贡献”(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题); “科教兴国”,即学校作为一所科技大学,策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又恰逢江西中部崛起伟大时机而实施“科技兴赣”宏图,以“与时俱进、引领未来”的气魄,为国家培养综合性的高科技人才,为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而奋斗努力。
三十多年薪火相续、学脉相连,几代学人艰苦奋斗、励精耕耘,积就了“明德精业”的校训:明德以立范树标,精业以利众济群。“明德”是当代大学应遵循的道德准则。“明德”一词,语出《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意指良好的德行香盖万物,留芳千秋。《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了解和彰显人性固有的内在的优良品德,通过教育与培养,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并通过个人修身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和人都臻于和谐圆满且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崇尚个人修养、注重品行操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代大学肩负着崇高之德传播并扎根社会土壤的重任,这种天赋之责决定了当代大学必须以“明德”为标准来确立其办学思路。“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符合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宗旨。明德以立范树标,要求当代大学生彰显优良品德,应为当世树立模范和标准。“精业”是当代大学应当坚守的品格特性。“精业”具有精通专业、精通业务之意,它是由“业精”一词转化而来的。“业精”出自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在劝人们好学上进。精业与博学是相辅相成的,精业必须以博学为基础,为前提;而博学必须以精业为目的,为归宿。“精业”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一种发展的求索之境,较之业精基础之上有着更深远的哲学意义。当代大学生追求卓越的品性,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学术成果,站在学术知识的最前沿,这样的职责和使命秉赋,决定了其必须坚守“精业”的品格特征。精业以利众济群,要求当代大学生精通广博业绩,应为奉献社会、利于天下大众、匡济人民群众。
【最新动态】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正以职业教育为特色,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筹建南昌科技大学为契机,全力加强理工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尽快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南昌科技大学。
【荣誉】1.2008年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水平评估中以“优秀”达标的高等学府
2.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发展建设的高校
3.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对国家立有“特别贡献奖”的大学
4.学校健美操队夺得我国健美操项目的首枚世界金牌
5.学校是国家级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6.学校是国家健美操青少年培训中心
9.被英国政府授予“江西省首家海外教育中心”的国际上活跃学府
10.江西省第一个获国际社会公认的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教育项目的高校
11.2005年,学校科技开发、科研创新实力名列江西省高校前3名,全国190名
12.近三年来,在校学生获奖总数(省级、国家级、国际级)列江西省本科院校第一
【学校简介】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是一所江西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学校由创办于1977年,198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2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同年更名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水平评估中以“优秀”达标的高等学府。 学校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和“英雄城”美誉的江南古城、世界十大动感都会—江西省会南昌市。建有两个校区,分别为位于国家级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昌北枫林校区和南昌中心城区红谷滩高等学府群的红角洲校区,总占地面积2800余亩,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近200名,普通本科生12000余人,独立学院——理工学院本科生近2000人,专科生7000余人。
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并获国家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学校是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全国健美操青少年培训中心。学校建有一个国家科技部引进项目——与俄罗斯共建的离子体技术应用工程中心、一个省级重点工程中心——与美国合建的MEMS应用工程中心。学校拥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有机功能分子重点实验室、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和材料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2个在建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食品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食品药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校建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职业技术教育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被江西省政府确定为江西省城镇职教师资培训中心、江西省服装职业技能鉴定站、江西省饭店职业英语标准培训与测试中心。另外,学校还建有1个江西省教育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等学校精细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教育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1个南昌市科研示范基地——南昌市有机功能分子科研示范基地。学校形成了以科技领域和师范领域为优势,教育和文理学科为特色,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以及职业教育为强项的办学格局。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学校办学50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近10万人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1386余人,其中教授110余名、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200余名,博士、硕士458名,博士、硕士生导师86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江西省重点培养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4人(全省共18人),获“江西省青年科学家”称号2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48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学校还聘请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清华大学博导赵玉芬院士、林尊琪院士等5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了学校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常年聘有外籍专家在校任教。
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6个硕士点,7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省级品牌专业,拥有一个国家教育精品专业和一个国家教学改革示范专业;2个国家特色专业(应用化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设有21个教学院(部),近60个本科专业,专业覆盖理、工、文、史、医、哲、法、经、管、教育等10个学科门类;专科设有13个系(部),42个专业,专业覆盖土建、制造、财经、旅游、法律、环保、生化、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共事业、电子信息、农林牧渔等12个大类。学校设有职业教育、精细化工和艺海设计、有机功能分子、法学等研究所(中心),建有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农药研究开发与应用、化工产品开发、数字视频、模拟电路、土木工程建材等42个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图书管藏书量174.4余万册,校内外实习基地125个。计算机网络覆盖全校,实现了教学科研、图书文献检索和办公管理网络化。
学校积极参与国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长期遣派教师赴国外访学。目前,学校已与英、美、俄、澳、加、法等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被英国政府授予江西省首家海外教育中心。与英国布莱福德学院、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莱姆顿应用技术学院、Bradford College、北大西洋学院合作开办以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中外合作教育项目,是江西省第一个可获国际社会公认的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的教育项目。目前,学校正加紧与俄罗斯合作筹建离子体技术应用工程中心(国家科技部引进项目)、和美国合作筹建MEMS应用工程中心(省级工程中心),邀请了俄罗斯布扬杜耶夫、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博导楼祺洪等著名教授兼职、讲学和合作研究。
学校以“明德精业”为校训,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并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修,致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004年以来,在校学生参加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国际、国内各类竞赛活动,获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580项。其中,学校健美操队员代表国家队夺得了我国健美操项目的首枚世界金牌,实现了我国健美操项目世界金牌的“零”突破,共获国际级奖项9个、国家奖项204个,其中金牌28块;省级奖项166个,其中金牌84块,刷新我国最高纪录.培养了国际级运动健将1名、运动健将2名、一级运动员42名、二级运动员23名,并输送了4名健美操国家队队员,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特别贡献奖”。
2004年以来,学校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和突破,学校教师主持研究各级各类项目76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省部级各类研究项目 377 项。学校教师出版国家级和省部级专著、教材 178 部,发表论文 2203篇,其中 568 篇被 SCI 、 EI 、 ISTP 收录;荣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66项。学校出版发行《南昌科技大学学报》、《职教论坛》、《国外职业教育》3种学术刊物,其中《职教论坛》是由学校主办,受国家教育部指导,发行覆盖面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我国最具影响的职教刊物之一,在国际职教领域内也有重大影响,被北京大学等权威机构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曾列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检索前十名排行榜,并获“全国优秀职教期刊一等奖”、“江西省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奖”、“江西省十佳优秀期刊”等殊荣。
学校的快速科学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学校曾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高等职教院校和江西省师范类院校的唯一代表出席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交流办学经验,学校还主办了多场由院士、知名学者专家参加的国内大型学术会议(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社科研讨);学校建校 20 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特为学校题词“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做贡献”。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西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等称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 20 多家新闻媒体近年来纷纷报道该校立足经济建设、推进学校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显著成果,《江西日报》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分九个专题介绍该校办学成就与特色。
近年来,学校确立了“高位启动、高位嫁接、高速发展”的三高发展战略,提出了构筑一个高地、 写好两篇文章、确立三大目标、推进四项改革、建设五大基地,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技能、强应用”人才的发展思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提高,取得一批有影响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一些衡量学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如发表三大检索SCI、EI、ISTP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主办国内大型学术会议等)已跃居全省及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学校科研创新实力名列江西省前2名,全国前茅。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体育总局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学校将举全校之力,努力加强自身各方面的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申报2-3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批专业学科博士点。利用3-4年时间,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省重点、国内知名、国际上活跃”的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大学.
【08年杰出贡献】该校2007级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卢宝阳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授予“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该校2006级通信与电子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李申亮同学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
该校通信与电子学院团总支书记兼学工办主任被共青团江西省委授予”2008年度全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卢宝阳同学被授予“2008年度全省优秀共青团员”。
【历史沿革】学校创办于 1977 年,时为江西师范学院南昌分院; 1984 年,改名为南昌师范专科学校,开始筹建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1987 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正式定名为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2002 年更名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办学条件】学校现有枫林、红角洲两个校区,占地面积 2183 亩,建筑面积 48.3 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2亿元,图书 174万册,实验中心(室) 31 个,校内外实习基地 125 个。计算机网络覆盖全校,实现了教学、科研、图书文献检索和办公管理网络化。
【人才培养】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 3 万余名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为江西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11214 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全省高校平均就业率。 2004 年以来,学生在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和科技文化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项 580 项。学校健美操队队员代表国家队夺得了我国健美操项目的首枚世界金牌。
【职教基地】学校先后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体育总局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重点支持建设地方示范性职业院校、国家健美操青少年培训中心,被江西省确定为江西省城镇职教师资培训中心、江西省服装职业技能鉴定站、江西省饭店职业英语标准培训与测试中心。
【社会评价】学校“立足职教,面向三产”的鲜明办学特色,得到了上级和社会的充分肯定。曾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和江西师范类院校的唯一代表出席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交流办学经验;学校建校 20 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特为学校题词“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做贡献”。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西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等称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 20 多家新闻媒体近年来纷纷报道我校立足地方经济建设、推进学校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等方面的显著成果,《江西日报》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分九个专题介绍我校办学成就与特色。
【历任领导】学校历任校党委书记:
单发喜 校党委书记 1977--1986
章启明 校党委副书记(代理党委书记工作) 1987--1991
卓健 校党委书记 1991--1997
邹良志 校党委书记 1997--2005
胡永新 校党委书记 2005--
学校历任校长:
单发喜 校长 1977--1983
周绍森 校长 1984--1984
章启明 校长 1985--1994
李以镔 校长 1994--2003
邹道文 校长 2003--2007
王 乔 校长 2007--2008
郭杰忠 校长2009-
以上只列出南昌科技大学[筹]的主体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历届校主要领导,不列南昌高等专科学校的领导。
【现任领导】校党委书记胡永新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郭杰忠博士
校党委副书记 黄国俊
校党委副书记 熊墨辉
党委委员、副校长 袁吉林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魏新华
党委委员、副校长 朱爱莹
副校长 李冬妮博士后.全国政协委员
党委委员、副校长 胡业华
副校长 蒲守智博士
副校长 徐景坤博士
【杰出校友】学校自办学以来为社会输送了近5万各类人才。
以下是学校校友中的杰出代表:
一、 党政机关:
1、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司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于平
2、中共南昌市委副书记: 雷武江
3、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省社联主席: 尹世洪
4、江西日报社副社长、副主编: 任辛
5、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南昌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江西省委常委、九三学社南昌市主委、教授:李广振
二、教育领域:
1、美国杨百翰大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 熊澄宇
2、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学位评定委员会数学分会副主席: 丁勇
3、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数学家: 陈宗煊
4、赣南师范学院校长、教授: 田延光
5、江西蓝天学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 于果
6、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候选人之一、国家课题评审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史学、区域经济研究生导师、江西省世界历史暨国际关系学会会长: 徐耀耀
7、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南昌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袁吉林
8、江西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 王金平
9、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纪委书记、深圳市远距离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常委副院长、中国数量经济协会副理事长、智能CAD领域研究专家、国家重点工程CAD中心客座研究员、教授:胡新生
三、经济和创业领域:
1、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全国劳动模范"、江西蓝天学院院长: 于果
2、"中国十大物流领袖"、九川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国华
3、中国企业500强掌门人、中国南昌市政公用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317名)董事长、党委书记、江西省企业联合会、江西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国际名人交流中心授予企业管理成就奖: 胡国光
4、盛富资本国院有限公司副总裁: 陈巍
四、科技领域:
1、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博导、人机交互国家实验室主任: 王宏安博士
2、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联合国核裁军组织科学家及项目负责人,美国惠普公司高级软件设计师及项目负责人,名列美国名人录和科学技术名人录: 汪进博士
3、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研究所研究员,在心脏建模与仿真、信号分析与处理方面卓有建树的科学家: 邹人强博士
4、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数通产品设计研究所负责人、总工程师、IP界技术专家、软件权威专家,15项(其中3项获欧美授权)发明专利的杰出科学家: 刘君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