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是一平二调三收款,我们是一愁二怕三紧张。——农村基层干部口语
一大二公是人民公社的指导方针,而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这一方针,各地普遍采用的是一平二调的具体措施。所谓一平二调,就是“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物资”的简称。人民公社化运动,否认公社之间、公社内部的合作社之间、社员之间,存在着既有的经济差别,贫富拉平,大搞平均主义,不仅把原合作社集体所有的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随意无偿调拨和分配,同时把农民的房屋、农具、家禽牲畜等都收归集体所有,否认农民的私有财产权;同时,对农民的个人生活物资,比如粮食等,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否定了按劳分配原则。
一平二调,首先收缴了农民的私有财产,引起农民的愤怒。时任山西省省委书记的陶鲁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到当地农民流传的顺口溜:“日本人是三光政策,公社化是五光政策。”当时,各地都曾流传过“三光”、“五光”的说法,具体内容不一,比如云南昆明的“三光”是“楼上楼下粮食光、家具光、鸡蛋光”,广西柳州的“五光”是“猪光、鸡光、犁光、秤锤光、树木光”。有一首民歌,形象地描述了农民当时的反感:“电喇叭,电喇叭,你成天瞎哇哇。鸡被抓,猪被杀,仓里没有米,铁锅也被砸,半碗稀粥照影影儿,你还哇哇个啥?”
同时,随意、无偿地调拨农村本来就稀少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也引起农民的普遍不满。宋任穷在回忆录中记录了他到黑龙江省进行调研时采集的民谣:“一平二调的实质,我到辽宁、黑龙江农村,群众对此反映很强烈。肇东县姜家公社群众编成顺口溜:'管理区有啥,公社要啥。公社用啥,就来调啥。轻的调一半,重的连根拔。'富锦县的群众说:'办工厂,调原料,调车马带绳套;办食堂,调锅灶,大搞水利调木料;畜牧场,调土地,银行扣款当储蓄;交通设厂调机器……'。”
鉴于基层农民对一平二调的激烈反对态度,毛泽东在1960年11月28日做出了《永远不许一平二调》的批示:“无论何时,队的产业永远归队所有或使用,永远不许一平二调。公共积累一定不能多,公共工程也一定不能过多。不是死规定几年改变农村面貌,而是依情况一步一步地改变农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