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湾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张家湾镇基本概况张家湾镇位于富县西北部,葫芦河上游,西与甘肃省合水县接壤,北与延安市志丹、甘泉相邻,309国道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12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920亩,其中稻田3500亩,辖18个行政村,8669人。张家湾地处陕甘两省交界,子午岭林区,葫芦河上游,309国道穿境而过,系中纬度半干旱地区,西与甘肃省合水县太白镇接壤,北邻志丹、甘泉两县,是富县的西大门。辖13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3个国营林场。总土地面积为1241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1998年经省府批准撤乡建镇。境内植被良好,林草茂密,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秦直道”穿境而过,闻名遐迩。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每逢盛夏,艳阳高照,流水潺潺;金秋十月,稻谷飘香,硕果累累;隆冬时节,千里冰封,松雪辉映;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张家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史载5千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除秦直道闻名于世外,八卦寺金时修建的八卦寺群塔(现存三座),埝沟内松树沟石雕群,为我省保存最完整的元代石雕群。大麦店沟内有一片六千余亩的纯材松山林,笔直挺拔,生长茂盛,木材淡褐色,细密而芳香味,是黄土高原上一颗明珠,全国的模式林[1]。

结构调整镇党委、镇政府按照“抓基础设施,发展种殖业,壮大畜牧草业,培值棚栽业”的发展思路,致力“川菜水稻,梢沟牛羊”的产业结构调整, 使得全镇羊子存栏6万只,种草养畜稳步推开,以大棚菜为主的棚栽业沿309国道初具规模,现已达到260棚。

财政收入2003年全镇实现民国生产总值3149万元,农业总收放24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2元,人均产粮达到835.9公斤,农民收入逐步提高,现已有12个行政村被命名为小康村。

文化教育该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初级小学38所。卫生、邮电、公路、金融等社会设施较为齐全。该镇境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秦直道、松树沟元代石碉、马曲寺沟宋代石窟、八卦寺塔群20多个(处),现已纳入富县旅游开发规划。

产业发展张家湾镇曲儿行政村位于309国道边,63户285人,耕地面积632亩,人均占有耕地2.2亩,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40元,人均产粮792公斤。2003——2005年村党支部、村委会响应政府号召,带领全体村民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2]。

2、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镇张家湾镇位于县城南部,东依织金县三塘镇岩洞口村,西昨百兴镇,南连织金县鸡场乡,北接雍熙镇,总面积145.7平方公里。

张家湾1941年前属大方、水城、织金分辖,划归纳雍后属居仁区,1962年建张维区,直到92年3月,连5个乡(镇),1992年4月建并撤结束后由原杓坐、张家湾、丰岩、补作组建新的张家湾镇,镇驻地张家湾,辖21个村181个自然村寨,1235个村民组,7997户31393人。

该镇地处山区,沟壑纵横,多溶洞暗流,最高海拔2198米,最低海拔1222米,土壤多属黑砂土质,气温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300毫米,年平均气温11度,无霜期240天。

以农业为主,有耕地29273.5亩,主产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洋芋、油菜,94年粮食总产量6290吨,有耕牛4384头,马2148匹,生猪存栏11939头,羊608只。

交通、电力、文教、卫生事业都有一定发展,有电站一座,装机容量100千瓦,代照明加工之用,有小学33所,中学1所,教师161人,学生336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0%以上,有卫生院1所,医生20人,床位13乡。

张家湾镇除粮食作物外,还有经济作物-烤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原煤,还有铁矿、硅矿、铜矿、硫磺矿、白云石等。

1999年,该镇以煤炭生产为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总人口31791人,其中城镇人口1407人,耕地29399亩,农业总产值684.77万元;林业总产值20.19万元;牧业产值529.96万元;工业总产值204万元;乡镇企业产值2344万元。

张家湾镇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21个)

大田坎、街上、河尾、啊雍、羊场、花鱼洞、二道河、补仲、老翁、幸福、磨坟、群联、补作、义中、自佐、小河、糯石、明山、垮桥、白勒、普洒

3、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京东古镇张家湾位于通州城南15里,建于元代,因水而得名,曾是大运河北起点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张湾千载运河头,古垒临漕胜迹稠”道出了张家湾历史的古老和古迹的繁多。通运桥坐落在张家湾古城墙边,横跨萧太后河,桥北城楼肆市,桥南人家烟火,正所谓“回首凤城春色好,莺声啼碎碧桃花”之处。

古时,潞河、富河、浑河、里河交汇于此,水势环曲,石桥四布。据传,辽建燕京之后,便利用萧太后河运兵输粮,且每年春季榔阴狩猎,来往均驻跸于此,今之养马圈、牌楼营村即因建有马圈、行宫牌楼而得名,村南将台地处便是萧太后马步兵点将台之所。金建中都,潞河通运,此处成为重要码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通惠河疏凿告成,此处成为水陆要津,“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胜’,时因有漕运总督张瑄(万户)督海运至此,故名张家湾.明初、中期,通惠河失于修浚,凡南来北往人客与物资须经运河者,必停留此处。嘉靖六年,通惠河疏浚,漕船仍经此直达通州。通州八景之一——“万舟骈集’,道出当时盛况。朝廷在此建有通济仓,还设有皇店、宝源与吉庆二榷税、通判都司,巡检司以及盐仓批验所等官署。立有皇木厂、木瓜厂、盐场等库,遂有三村之名(木瓜厂今作瓜厂,盐场今作盐滩).四方商旅来往,百货丛集市肆,遂形成西店,长店(今称张家湾镇)二庄。

城之内外,曾有古迹不少。如元时高丽寺(广福寺)之铁佛高近丈,明代铁锚寺之铁锚数众多,通运桥石狮精美,清真寺槐柏苍劲,曹雪芹家曾在城内开设当铺,琉球学子病故也在城外立墓。

如今,张家湾城之东墙西折北转处,遗迹尚存,玉带河擦墙而过,上跨二座单券石桥,景致幽深,三券平面萧太后桥(通运桥)依然利用,勾连搭四卷礼拜殿仍在,广福寺石碑虽倒犹存,而北运河则早于清嘉庆间东移。该古城遗址为北京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今张家湾镇位于通州新城区东南,镇域面积105.8平方公里,下辖57个行政村。粮食作物36506亩,经济作物1837亩,苗圃5343亩。全镇有工业、企业800家,其中工业625家,建筑业68家,其它行业107家。全年税收3.2亿元,其中国税17994万元,地税145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81元。全镇总户数20120户,总人口50782人,其中农业人口44828人,非农业人口5954人,全年出生275人,出生率5‰。

六环路、京沈高速路穿越本镇。地铁八通线可直达本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