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重庆市涪陵区太和乡太和乡地处东经107°18′,北纬29°31′,乡域面积45.62平方公里,距城区公路里程40公里,为混凝土砼路面直通城区。清代称太和场,以该地寺庙太和殿得名。1931年分设太和乡,1940年撤销,1942年复置,1953年分设太和乡、石干乡、灵胜乡。1955年三乡合并为太和乡。1982年复置太和乡。1992年6月撤区并乡,太和乡并入马武镇。1998年11月25日,复置太和乡,驻太和场。现辖4个村,25个村民小组,共1706户,6057人。

该乡属高山丘陵地带,海拔在700—1200米之间,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13.8℃,常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在1200小时左右。境内的土壤以灰棕紫色泥和暗紫色泥为主,大部分呈酸性。2006年末,全乡有耕地面积8858亩,其中田4005亩,土4852亩,人均耕地1.687亩;现有各类水利工程146处;森林面积2643.3公顷,覆盖46.65%,境内经济林木,野生植物和野生中药材具有很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境内无任何工业污染,适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境内土特产主要有山茱萸、野生蕨台菜(龙爪菜)、烤烟、青菜头、野生黄连、猕猴桃等。境内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无工业企业污染,空气清新,四季气候分明,冬可赏雪、夏可避暑纳凉,旅游资源丰富,是避暑休闲度假的理想去所,辖区各景点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主要景点:

(一)太和麟龟竹海,位于太和场1公里处,有250亩茂密楠竹林场,林涛如海,凉爽清香,眺望四周,群山叠秀,是观光休闲,消夏避暑佳地。

(二)卫东水库景区,距太和乡政府驻地6公里,1970年动工修建,1978年竣工,总库容1500万立方米,水库大坝高42.5米,长153米,坝顶宽6.5米,大坝内用泥土碾实,外面用条石,里面用石块水泥灌浆彻筑而成,水库四周山青秀丽,库中水质纯绿(待开发)。

(三)大梁子山景区,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景区与武隆县交界,大梁子山顶峰焦岩,顶峰海拔1165米,为绝壁悬岩,悬岩中心有一古洞,洞内有观音、土地、三王神像各一尊,景内植被丰茂,自然生态良好,林海如潮,顶峰可眺望涪陵城,脚下群山叠秀,美不胜收,是登山旅游,观景消夏避暑佳地(待开发)。

(四)古洞景观,主要有林口村2组的观音洞,此洞修建时间无法考证,据载民国二年,四邻乡亲在此修建庙1座,供有高3米的观音像1尊;其次有白果3组的6个古洞,洞口直径各不相同,深度约有3公里,相传明朝末年跑缀,太和所有的肖姓人氏在此洞避难,方才未被杀绝(待开发)。

经济发展:

1998年复置太和乡后,大力实施了“扶贫工程”,全乡干群团结奋战,1999年实现了越温达标。2006年全乡生产部值2279万元,比上年增长15%;农业生产总值实现2058万元,比上年增加16.9%;财政收入2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80元,比上年增加73元。2006年底,有工商户167户。

1963年始通公路,1998年全乡公路总里程仅24公里,全部为泥结石路面,1998年太和乡复置以后,加快了道路交通建设步伐,至2006年全乡公路总里程达到125公里,其中四级路24公里,混凝土砼路面7公里。1958年始通电话,2000年7月全乡开通程控电话,2001年建成了移动通讯接收基站。2003年10月开通了党政内网。2004年开通了对外网站。场镇建设有较大程度改善。

全乡现有1所中心校和1所卫生院承载全乡教育卫生事业。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全乡仍有五保户29户,建卡贫困户83户244人;建卡残疾人160人;贫困户353户1132人,占全乡总人口19%。去年全乡遭受百年不遇干旱,人畜饮水更加困难。至今仍有80%的群众为饮水不安全人口(取水垂直距离在80米以上、水平距离在1公里以上、往返时间在1小时以上)。

2、河南省社旗县太和乡太和乡位于南阳市社旗县东南部,距县城24公里,东邻丁庄乡,西与李店镇、青台镇隔河相望,南与唐河县源潭镇接壤,北与兴隆镇毗邻。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2°52′,北纬32°51′,南北长10.15公里,东西宽9.05公里,总面积61平方公里,其中岗丘面积占47.5%,平原占52.5%,耕地面积58000亩,有效灌溉面积13500亩,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102到135米之间,西边纵贯南北的唐河,是与李店镇的自然界河,另有马河、王河、堰河穿境而过,在王河上建有“百米库”。气候属于北亚热带边缘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810mm,日照时间2148小时,年平均气温14.6℃,无霜期长达226天,具有冬冷少雨雪,春旱多大风,夏热多雨水,秋晴气候爽的特点。境内土质良好,酸碱性适中,PH=6.5-7.2,代换性阳离子高,适宜各种化肥施用,土壤类型有黄棕壤土,占总面积的58.3%,砂礓黑土占总面积的40.2%,壤土占总面积的1.2%。

太和乡乡政府驻地太和,旧称泰和寨,取太平祥和之意,自古物阜民丰,人杰地灵。解放前蒙古族大庄园主李自炎居地称富一方。1939-1946年出巨资兴建的“罗马教堂式旋转楼”——宛属“蔚文中学”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声名远播。

太和乡代码:411327304。2006年,辖6个村委会:刘集村、范楼村、马埂村、闫店岗村、宋庄村、后赵村(59个自然村,13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万人,非农业人口0.2万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乡。

太和乡位于社旗与唐河两县的交界处,是区域性的中心集镇,始建于1968年,自古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市场繁荣,目前个体工商户达700余家,辐射半径达30公里,涉及两县10余个乡镇近250个自然村。社太路、李丁路、泰源路、太苗路形成纵横交织的公路网,交通便利。程控电话、宽带网络架起了与世界各地联系的桥梁,通讯便捷。

太和乡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富民强乡为总体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统筹全乡经济协调发展。开展“诚信太和”活动,打造“信用之乡”。着力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之乡,以平原绿化高级达标为契机,营造“绿色太和”。

经济社会:

(一)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太和乡初步培育出了粮食、棉花、畜牧等加工、贮藏、销售龙头企业,带动了支柱产业的发展。二是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突出特色,发展规模种植。不断巩固提高棉花、林果、畜牧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烟叶、蔬菜等特色产业,并实现规模经营。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规模和效益实现新的突破,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

太和乡初步形成以小麦、棉花、大豆、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体系。有大型面粉加工厂两个,大型棉花加工厂两个,畜产品加工冷藏企业一个,在建的大型豆奶厂一个,一千亩优质果桃生产基地及加工厂项目已达成意向。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太和乡正以全新的姿态,以“诚信太和”、“绿色太和”建设为载体,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广招客商,共谋发展,使太和的经济社会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3、重庆市奉节县太和乡太和乡位于七曜山尾脉,奉节南端的渝鄂边界,东与兴隆镇毗邻,南与湖北省恩施市板桥镇相连,西与云雾土家族乡接壤,北靠吐祥镇。距县城105公里,海拔在1000—2058米之间,相对高度1058米,南高北低,多冰霜雪雾,年无霜期180天左右,年降雨量1100毫米,幅员面积134.6平方公里,山大坡陡,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域辽阔,土地贫瘠。全乡耕地面积17634亩,成材森林面积10万亩,疏林草地7万亩,境内有公路130公里,村村通公路。

太和乡自然资源丰富,林木主要有马尾松、杉木、青冈、漆树、板栗、银杏、杜仲、厚朴等;粮食作物有玉米年产3900吨、黄豆年产287吨、薯类134吨、芸豆200吨等;经济作物有烟叶8100亩,产值1215万元、党参50万斤产值300万元、魔芋、贝母等。

太和乡共辖8个行政村,143个村民小组,3713户,14298人,其中农业人口13528人,劳动力7114个。2007年全乡国民生产总产值4020万元,人均纯收入2812元,人均占有粮食407公斤。全乡有中学一所,在校生600人,完小二所、村小5所,在校生2100人。卫生院1所,6个村卫生室。

4、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太和乡

太和乡位于突泉县中西部,北部与学田乡和六户镇接壤,东与太东乡相连,南邻溪柳乡,西邻科尔沁右翼中旗。面积2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乡政府驻地东山屯,地居东经121°34′,北纬45°31′。辖10个村民委员会,32个自然屯,54个村民小组。2003年,居民5277户,182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1人,汉族14531人,蒙古族1674人,回族10人,满族1948人,朝鲜族45人。

太和乡属低山丘陵区,两条季节性河流,大、小额木特河发源于该乡境内,年平均气温3℃,年降水量约400mm左右,无霜期125天。

太和乡具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小额木特河两岸土质肥沃,适合多种作物生长,是重要的产粮区,主要作物有玉米、谷子、大豆、葵花、马铃薯、杂粮等,其中太和西四丰小米享誉区内外。全乡现有林地6.8万亩,其中天然次生林1万亩,主要树种有杨、柳、松、榆、桦、柞树及苹果、山楂、沙果等用材林和经济林。全乡荒山荒坡9万亩,2003年家畜总头数2.49万头(只)。年产牛、羊、猪肉30多吨,绒毛20多吨。

太和乡经济以农业为主,多年来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走可持续发展路子,积极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机电井由原来的287眼增加到674眼,农用三、四轮机动车由原来的520台增加到837台,农牧业机械总动力由原来的11.000千瓦增加到15.008千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自1999年以来,全乡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大搞基地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建成舍饲育肥牛羊基地、优质谷子生产基地、林果生产基地、笤帚糜子生产基地。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多年来,坚持治山治水。每年造林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1991年的10%提高到21%,形成了以兴胜流域、同心流域、孤地沟流域等六大流域为主的绿化网。

太和乡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备,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程控电话,111国道贯穿全乡,屯屯通等级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5、黑龙江省讷河市太和乡太和乡隶属讷河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西以嫩江分界,西北濒临讷谟尔河。乡政府驻地距市区21公里。

太和乡境内的“大古堆屯”,形成于清代初期。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后,清廷将云南降卒发配到此地建屯戍边,因聚落中间有个大土包,故名。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建“拉哈岗”驿站时,为站丁居住区,隶属布特哈总管统辖。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划归东布特哈总管管辖,1910年(清宣统二年)改隶讷河直隶厅。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讷

河县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拉哈站区,后改设新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底设置第七区,1955年5月改为解放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分设新安、国荣、民和、太和、中合5个乡。1958年9月,将5个乡合并成立红太阳人民公社,翌年3月改称太和公社。1961年6月,将东部地区划出设置长发公社。1984年4月,将太和公社改为太和乡。

太和乡全境为嫩江、讷谟尔河汇流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草丰盛,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为半农半牧乡。全乡总面积2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6万亩,草原20万亩。境内盛产大豆、小麦、水稻、马铃薯,是讷河市马铃薯种薯基地之一。江河泡泽盛产鲫、鲤、鲶鱼等。乡办工业有砖厂、农机修配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521万元。全乡共辖繁强、富强、新安、解放、灯塔、仁和、良种场、黎明、兴农、前程、红光、太和、旭光等13个村,其中解放村为朝鲜族聚居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8万人,其中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新安村。境内兴农村的“大古堆墓葬”,据出土文物认定为新石器晚期墓葬。

6、黑龙江虎林市太和乡太和乡隶属虎林市管辖。位于市境南部,穆棱河北岸。乡政府驻地距市区7公里。太和乡,以驻地太和村得名。原名“黑嘴子”,以一“浓黑胡子”的老人开店得名。清末,设治之初,开辟街基时称清和镇,又名“西街基”。中华民国成立后,属虎林县第五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9年8月,实行街村制,设太和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太和区,1949年6月改为第二区。1956年2月,设置太和乡。1958年9月,与东宝乡合并成立太和人民公社。1959年9月,并入八五○农场,称太和分场。1962年2月,恢复太和公社。1984年3月,改为太和乡。

太和乡全境地处穆棱河和七虎林河冲积平原。全乡总面积426平方公里,大部分土地属农场经营。乡管农村有耕地4.5万亩,以种植大豆、小麦为主。全乡共辖太和、太兴、太山、正义、联义、新义、平原等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6320人,其中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太和村。

7、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太和乡太和乡位于南充市城区西面。面积1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万亩。

辖河垭山、碧山庙、梅垭场、袁家沟、宝玉沟、邓家沟、候家沟、松林湾、井撑湾、老家沟、长潍坝11个行政村,89 生产合作社.“闲看白鹭飞,林中把棋围,长身觉微风晚,坐叹暮归迟”,这是古人对闻名已久的“白鹭自然保护区——河垭山村赵家沟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赵家沟地处太和乡山脚下的西河北岸,这里有一片约0.5平方公里的竹林,这是白鹭最好的栖息的地。它镶嵌在25华里长的西河速生林带中央。这就形成了河垭山赵家沟白鹭自然保护区松拍浩翰无际,竹林苍翠欲滴,白鹭朝霞齐飞,小桥流水人家,绿草如荫如画的优美环境。据专家考证,鹭在这里已繁殖本栖息五十多个春秋,其数量达万余。这里有鹭六种:白鹭、苍鹭、池鹭、夜鹭、牛背鹭、丹顶鹭。居世界之最。丹顶鹭、鹭中之王,是川内公主有。鹭的食物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类为主。鹭早出晚归属,日翔200公里,巢离地面10至20米,窝产卵期3至6月,观赏最佳期也在每年的3至6月,1987年原南充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白鹭保护区”并立碑以示。很多游人慕名而来,尽兴而归,无不为此奇观而赞叹,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目前,乡政府加紧筹措资金,完善“白鹭保护区”的相关设施.

[1]太和乡下村:

河垭山村

碧山庙村

梅垭场村

袁家沟村

宝玉沟村

邓家沟村

侯家沟村

松林湾村

井撑沟村

老家沟村

长滩坝村

太和乡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8003

4180

3823

家庭户户数

2336

家庭户总人口(总)

8003

家庭户男

4180

家庭户女

3823

0-14岁(总)

1755

0-14岁男

914

0-14岁女

841

15-64岁(总)

5526

15-64岁男

2920

15-64岁女

2606

65岁及以上(总)

722

65岁及以上男

346

65岁及以上女

37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7867

8、湖南省永兴县太和乡太和乡位于永兴县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4公里。海拔高度:143米。

地理位置

东抵龙形市乡、鲤鱼塘镇,南接黄泥乡,西与金龟镇接壤,北与樟树乡、柏林镇毗邻。乡政府驻太和圩附近的下曹家,辖仁桂、漾下、盐塘、戏台、七郎、太和、寺边、小江、鲢鱼、桐木、双合、仁忠、顶上、五合、乌萝15 个村。

太和圩:原叫“和尚坪”,传说:寺边湾原寺庙有数十名和尚,死后都在于该坪内,逐得名“和尚坪”。1921年,开成了圩场,愿圩场太平和气交易,故取名“太和圩”。乡政府以境内“太和圩”去“圩” 字为名。1950年属柏和乡;1958年属柏林公社;1966年与双合公社合并为双丰公社;1981年分开建社,置太和公社;1984年改乡至今。全乡总面积约98.7平方公里,耕地1422.2公顷,5399户,19768人。

[2]

太和乡下辖村:

仁佳村

洋下村

桐木村

盐塘村

双合村

仁忠村

顶上村

五合村

乌萝村

戏台村

七郎村

太和村

寺边村

小江村

连鱼村

太和乡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6662

8854

7808

家庭户户数

5359

家庭户总人口(总)

16636

家庭户男

8841

家庭户女

7795

0-14岁(总)

4130

0-14岁男

2239

0-14岁女

1891

15-64岁(总)

11093

15-64岁男

5874

15-64岁女

5219

65岁及以上(总)

1439

65岁及以上男

741

65岁及以上女

698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6396

9、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太和乡邻水县辖乡。1956年由普新乡析置太和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24公里。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1.9万。210国道过境。辖箩筐坝、葫芦坝、刘家庵、指南寺、河水坝、铁厂沟、秧田沟、双桥、青冈坪、丁字桥、火炮铺、高家庙、普新、车家山、顺天寨1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小水电站、粮食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薯。养殖有生猪、耕牛、家禽、淡水鱼。经济作物有柑橘、茶叶。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