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悠久的历史龙川县始设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赵佗为首位县令,至2008年已经有2222年历史,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东连梅州、汕头、西靠韶关,北接江西,南近珠江三角洲,全县面积3089平方公里,辖25个镇,人口90万,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3万人,历史悠久,公元前214年始设龙川县。

★丰富的资源龙川县境内有金属和非金属矿20余种,且储量大,其中,铁矿总储量达1500万吨,世界五大名石之一的黑色花岗岩的储藏量达100多万立方米;与世界名泉法国“维希”矿泉属同一家族的黎咀梅子坑天然矿泉水,年流量达27万吨。全县活立木积蓄量达2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1.3%。水资源以东江、韩江为主,年径流量23.33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41.39万千瓦,已开发利用21万千瓦。龙川名胜古迹众多,县城南部重镇佗城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附近还有涧洞三叠瀑布、塔西合溪温泉。境内北部有风光秀丽的枫树坝水库、梅子山矿泉山庄度假村;境内中部霍山(3A景区)以独特的“丹霞地貌”闻名遐迩。其洞幽峰奇、百态千姿,素有“朝在罗浮暮在霍”之美誉。

★良好的基础设施国道205线、省道1920线贯穿全境,属一、二等级公路。全县315个村实现村村通公路,总里程为1808.7公里。河(源)梅(州)高速已建成通车,并在县境内设有三个互通立交出口。纵贯我国南北九省的京九铁路与贯穿广东省东西的广梅汕铁路在县城老隆交汇并设立大型编组站、粮食储备站、机务段、通信段,是岭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程控电话、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络覆盖全县,基本形成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数据宽带化、网络规模化、通讯多样化的现代化通信格局。县内电网与全省电网相联,建有6个11万伏安的变电站和1个22万伏安的输变电站,电力充足,供给正常。县城拥有完善的供水系统,可以满足县城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县城沿江路、隆兴路、人民路和东风路的改造全面完成,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 经济总量逐年稳步增长改革开放以来,龙川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4.0亿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比增”)17.5%。其中一、二、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分别为11.2亿元、14.6亿元、18.2亿元,分别比增4.4%、39.4%、12.6%。全县完成税收1.36亿元,本级财政收入9738万元。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119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3元。全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民生活开始迈向小康。

★ 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有完全中学十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间、技工学校一间,初级中学和完全小学遍布各镇各村,“普九”工作于1995年经省验收达标,历年高考成绩名列河源市前茅。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拥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办有山歌剧团、杂技团和民乐团;卫生保健机构健全,县城有二级乙等以上综合医院3间,各镇均设有一级乙等以上医院1间;体育场馆设施完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是“全国体育先进县”。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东连梅州、汕头、西靠韶关,北接江西,南近珠江三角洲,全县面积3089平方公里,辖25个镇,人口90万,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3万人,历史悠久,公元前214年始设龙川县。

龙川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丰沛阳光充足,平均气温21.8℃,历年降雨量平均1501.8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8%。

★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大,铁矿总储量达1500万吨,锰、锌、钨矿总储量达46.7万吨。矿点分布10多处,为世界五大名石之一的黑色花岗岩在石坑镇的乌石村,储量面积达130万平方米;位于紫市镇的花岗岩,储量大,品种多,均可露天开采。此外,优质稀有珍贵的黎咀天然矿泉水年流量27万吨,与世界名泉法国“维希”矿泉属同一家族,被誉为“东方维希”。

★ 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9.1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92万公顷,山地面积24.43万公顷。

★水资源全县水域面积0.91万公顷。水资源以东江、韩江为主,全年径流量23.33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蕴藏量41.39万千瓦,已开发利用水资源22万千瓦,其中县属电站装机容量6万千瓦,省属枫树坝电站装机容量16万千瓦,为目前全省第二大水电站。

★农林资源全县有林地面积10.67万公顷。全县活立木积蓄量达2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1.3%。为发展山区资源型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毛竹基地30万亩,茶叶基地20万亩,水果基地18.9万亩,此外,还有油茶、甘蔗、木薯等基地。

★旅游资源方面龙川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之美称,今被列为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颇多,如越王井、正相塔、孔庙、越王庙等均闻名遐迩,吸引大量境内外游客观光游览。风光秀丽的枫树坝库内游、东江漂流、梅子山矿泉山庄度假村、五官塘生态旅游区、佗城涧洞三叠泉瀑布,塔西合溪温泉、县城水坑生态风景区,还有霍山风景区,奇险秀丽、洞幽峰奇、百态千姿,素有“朝在罗浮,暮在霍”之美誉。如此古迹胜地,秀山丽水可谓是旅游的好去处。

一、客家渊源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理智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县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

二、客家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一)、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二)、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 但余文与张丽是自由恋爱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三)、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龙川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龙川县,今为全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置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现在的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紫金、寻邬(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龙川县地曾多次析置新县。自明嘉靖至今,县境疆域基本上稳定下来无大变动。据龙川旧志载:余文很爱张丽,龙川“居郡上游,当江赣之冲,为汀潮之障,则固三省咽喉,四周门户”为“水陆之要道”。旧治龙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南汉刘砻时,移循州治于此,州县并存达四百余年,为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素有岭南古城。

龙川 越南南部城市龙川 越南南部城市,安江省首府。在后江右岸,东距胡志明市145公里。人口11.2万。郊区盛产稻。农产品贸易中心。附近有砖瓦厂。交通发达,公路东南通芹苴、朔庄,西北经朱笃可通柬埔寨的茶胶。水路沿后江上溯可达柬埔寨首都金边。郊区有航空站。

中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常委龙 川,男,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1966年1月生,研究生(地方),文学学士,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

1982.09——1986.07 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读书.

1986.07——1992.11 西南信息报社工作,1989.01 报社采通部主任(聘任,副处级)。

1992.11——1995.05 四川省重庆市台办宣传处工作,1993.03副主任科员。

1995.05——1996.04 四川省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副主任科员,1996.03 主任科员。

1996.04——1997.06 四川省重庆市大渡口区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

1997.06——1998.03 重庆市大渡口区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

1998.03——2000.08 重庆市大渡口区委政策研究室、区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其间:1999.08—1999.09 区委党校处级干部培训班学习结业)。

2000.08——2003.03 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镇党委书记,2002.01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其间:1999.03—2002.06 重庆工商管理硕士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MBA)学习)。

2003.03——2007.01 重庆市大渡口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其间:2003.03—2003.05 在重庆市委党校第十期区县党政领导干部进修班脱产学习结业,2006.02—2006.04 参加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举办的中青年后备干部公共行政管理培训班脱产学习结业)。

2007.01——2007.02 重庆市大渡口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区政府党组成员。

2007.02—— 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