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承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赵承嘏(1885~1966)

曾用名赵石民。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885年12月11日生于江苏江阴,1966年8月6日卒于上海。少年应举为秀才、廪生,后改从新学,1906年录取官费留英,1912年获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学位,1914年获瑞士日内瓦大学博士学位。1916年任法国罗克药厂技术员、研究部主任,设计了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的生产工艺,获得专利。1922年回国。曾任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化学系教授、协和医学院药学系教授代主任。1932年,应李石曾之邀,创办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并被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药物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等职,是中国应用科学方法进行中草药研究的先驱者,在植物化学研究,特别是生物碱的分离结晶方面有独到之处。分离所得的延胡索素乙已正式列入药典,在临床上作为镇痛镇静剂使用;分离所得常山碱丙素,具有高出奎宁148倍的抗疟活性;所分离的钩吻素乙,可作为生理实验试剂等。曾系统研究了30多种中草药化学成分,得到了许多新生物碱结晶,其中部分推荐临床使用。建立了一套系统研究整理祖国医药的科学方法,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还曾解决了青霉素钾盐结晶的方法,使青霉素得以顺利投产。指导设计试验了一套局麻药普鲁卡因的合成工艺。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承嘏详细资料

赵承嘏,药用植物化学的先驱者。他毕生致力于中草药化学研究,运用近代化学方法对古老的中草药进行系统的研究,改变经典乙醇浸泡法,独创碱磨苯浸法分离提取中药成分,对植物化学做出了贡献,研究了雷公藤等30多种中草药的化学成分,为发掘和提高祖国医药学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并为我国医药界培养了几代药学研究人才。

赵承嘏,字石民,1885年12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一个中药铺主家庭。清末科举中秀才。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在20岁左右通过前清江苏省官费考试,1905年赴英留学。抵英之初,他先在中学进修一年,扎实地掌握了数、理、化基本知识,从而打下了进大学学习的坚实基础。1906年,赵承嘏进入曼彻斯特大学。当时以第一个合成染料闻名于世的有机化学大师潘金(W.perkin)在该校执教。赵承嘏勤奋学习,多次获优秀学生称号,并被潘金教授所赏识。在潘金的指导下,1910年,完成了毕业论文获得理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去瑞士,在著名有机化学家毕诞(A.Pictet)指导下进行天然产物的合成研究,并于1912年和1914年,先后获得瑞士工业学院理科硕士及日内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2年。1916年,他受聘于法国罗克药厂研究部工作7年。在任期间,曾设计局部麻醉药普罗卡因的生产新工艺,得到专利。后来被提升为研究部主任。

赵承嘏身在异国他乡,时刻惦念着苦难深重的祖国,因而毅然辞去薪金优厚的法国药厂的工作,于1923年返回祖国,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国立东南大学),任数理化学部教授。1925年,赵承嘏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任药物化学教授兼药理系代主任,开始了中草药研究工作,对麻黄、延胡索、莽草、贝母、钩吻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发表了论文10余篇,成为我国中草药化学研究的先驱者。

1932年,国内成立了两个研究院:在南方以蔡元培为首的中央研究院和北方以李石曾为首的北平研究院。赵承嘏辞去协和医学院职务,受聘于北平研究院,创建了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建所初期,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赵承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订购国外仪器设备、药品以及对工作必不可少的期刊,对过期本也陆续设法补全,使药物所成为国内化学期刊最完整的科研单位之一。不久,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北平形势紧张,药物所南迁上海。1935年,赵承嘏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这是科学界最高荣誉职务,化学方面只有他和庄长恭、侯德榜、吴宪4人当选为评议员。

赵承嘏毕生辛勤研究,其工作成果总结为论文64篇,分别在国内外有关期刊发表。

1955年,赵承嘏首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并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决心为中草药的化学研究奋斗终生 20世纪初,虽然有机化学有很大的发展,植物化学的研究逐渐为化学家所重视,但在当时的我国,应用科学方法对中草药进行系统研究还是一个空白。赵承嘏是我国药用植物化学的先驱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他运用近代化学方法,对古老的中草药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发掘和提高祖国医药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为我国医药界培养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

赵承嘏在国外留学和工作时,曾致力于二烯(Mentha-diene)、酪蛋白(Casein)、罂粟碱(Papaverine)等天然产物的合成和药物工业生产方面的研究。在研究生时期,他常以惊人的速度和精巧的技术,出色地完成教授交给的艰巨任务,显示了他卓越的才能。他在英国化学会志和德国化学会志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由于他出生于中药世家,深知中草药是一个伟大宝库。于是,他毅然放弃有机合成的专长,决心以先进的实验技术对中草药进行系统研究,并为之奋斗了终生。

创造独特的生物碱分离技术 赵承嘏在英国留学的老师潘金教授,以重视实验室工作和精巧的实验技术而著称于世。这对赵承嘏影响很深。他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植物化学特别是生物碱的分离结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独特的分离方法。当时,提取植物有效成分的经典方法是乙醇浸泡,这样得到的粗提物成分复杂,不易提纯分得结晶。鉴于植物有效成分多属生物碱,赵承嘏根据生物碱的特性,采用碱磨苯浸法,使提取物成分趋于简单,大大减少了进一步分离单体的困难。他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设计不同的方法。他和他的学生们系统地研究了雷公藤、细辛、三七、贝母、常山、防己、延胡索、钩吻、麻黄等30多种中草药化学成分,得到了许多新生物碱的单体结晶,提供药理工作者进行药理研究,并选择其中有价值的推荐临床试验,从而建立了系统研究整理祖国医药学的一套科学方法。与此同时,他和学生们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中发表了许多论文,为中外学者所重视和赞赏,享誉国际。

赵承嘏运用自己独创的一套分离提取方法,往往能从一种植物中提得多种结晶,对植物化学做出了贡献。例如从延胡索植物中分离得到13种生物碱结晶;从不同品种钩吻中分得7种生物碱结晶;从常山中分得3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异构体。这种提取方法在当时国际植物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从三七植物中分得三七皂甙元结晶,并证明和人参二醇为同一化合物,比日本著名的化学家从人参中分得人参二醇早20年。

中国已故院士纪念园区:http://www.eelove.cn/modules/m/garden.php?garden_id=67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