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樟树

概述樟科(Lauraceae)是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的一科。大多为乔木或灌木,仅有无根藤属为缠绕寄生草本;常有含油或粘液的细胞。樟科的起源较早,第三纪的古新世发现了最古老的樟科植物化石。在西伯利亚发现有中新世和上新世的樟科果实和叶的化石,这表明在那个地质年代樟科已出现在北方。

该科约45属,2000~2500种,分布于热带,但有些种类分布到亚热带甚至暖温带。中国约有20属(其中鳄梨属和月桂属为引种栽培),420余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广西、广东及台湾等省区,只有少数落叶种类(木姜子属和山胡椒属)分布较北。樟科植物大多是热带雨林地区的典型植物,为山地森林的重要成分,它们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上及沼泽地或河岸上均可生长。有些种类是湿生的,作为第1、第2或第3层乔木为原生热带森林所固有,也有些种类是喜阳光而作为先锋树种出现于砍伐迹地的次生林中。在具有季节性气候条件下的森林中,樟科植物较为少见且为渐多落叶的种类。

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

黄樟

叶互生、对生、近对生或轮生,革质,有时为膜质或纸质,全缘,极少分裂,羽状脉,三出脉或离基三出脉,小脉常为密网状;无托叶,气孔为茜草型,局限于下表面且常凹陷。花组成腋生或近顶生的圆锥花序、总状花序、近伞形花序或团伞花序;总苞片无或有,开花时脱落或宿存;花两性或单性,辐射对称,花被通常3基数,亦有2基数,呈萼片状,基部合生成筒,裂片6或4,排成两轮,大小相等或外轮的较小,花被筒短或很短,有的花后增大变成杯状或盘状的果托;雄蕊着生在花被筒的喉部,数目一定,稀数目不定,通常排列呈4轮,每轮2~4,花丝基部有2腺体或无,有时部分雄蕊特别是最内轮的雄蕊不发育,成为退化雄蕊,花药2~4室,以裂瓣开裂,子房上位1室,有胚珠1颗,花柱1,柱头盘状,扩大或开裂,有时不明显。果为浆果状核果,有时为宿存的花被或花被筒承托,部分包围或全部封闭;果梗圆柱形,有时肉质。种子无胚乳,子叶厚肉质,胚芽明显。导管大多中等,以单穿孔为主。花粉粒无萌发孔,多少圆形,直径24~40(70)微米,外壁薄,通常具小刺或小刺状突起,外壁雕纹模糊。染色体基数x=7,12。

繁殖

樟科植物的花大都小而芳香,有花部腺体,为虫媒传粉,雌雄异花的存在表明向着异花授粉方向发展,但也有自花授粉发生,如Licaria属,油丹属,花几乎不开放,且花药靠柱头很近,不可避免地发生自花授粉。果实主要借助鸟类及哺乳类小动物来传播。檬果樟的果实由于在种皮和内果皮之间充满空气而漂浮,因而可借水传播;这种植物通常沿定期泛滥的小河溪洪积土生长。河岸种如柳叶润楠也是由水传播种子。

化学成分樟科的植物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芳基丙醇(arylpropanoid)、硝基间苯乙烷(nitrophenylethane)、苯甲酰酯(benzol ester)、2-吡喃酮(2-pyrone)、黄烷酮(flavanoid)、苯甲酮(benzophenone)、月桂酸(lauricacid)、烯烃(alkene)、单萜(monoterpene)及倍半萜(sesquiterpene)等。

芳香油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芳樟醇(linalool)、柠檬醛(citral)、黄榨油素(safrol)、樟脑(camphor)、桉叶油素(cineol)、桂皮酸(cinnamic acid)等。

分类樟科的分类,从C·von·林奈(1753)开始,只承认有2个属:月桂属和无根藤属。后许多人有许多不同的分类系统。A·J·科斯特曼斯(1957)在前人基础上,把樟科分成2个亚科:樟亚科(Lauroideae Kosterm. ,有正常叶的乔、灌木)和无根藤亚科(Cassythoideae Kosterm.,无正常叶的寄生藤本)。后一亚科仅有无根藤属(中国亦产)1属。

1、樟亚科:分为5个族:鳄梨族(Perseeae Mez )、樟族(Cinn amomeae)、木姜子族(Litseae Mez )、厚壳桂族(Cryptocaryeae)、下位樟族(Hypodaphneae)。前4个族均按药室数目分为两个亚族。

黄肉楠

①鳄梨族:花序圆锥状,无总苞;果无果托。分为两个亚族:鳄梨亚族(Perseineae Kosterm.)和琼楠亚族(Beilschmiediineae Kosterm.)。其中,鳄梨亚族主要包括:鳄梨属(Persea Mill)润楠属(Machilus Nees )、油丹属(Alseodaphne Nees) 、赛楠属(Not-haphoebe Bl.)、檬果樟属(Caryodaphnopsis Airy Shaw) 、楠属(Phoebe Nees)等;琼楠亚族主要包括莲桂属(Deehasia Bl.)、琼楠属(Beilschmiedia Nees)、土楠属(Endiandra R. Br.)、油果樟属(Syndiclis Hook. f.)等。

②樟族:花序圆锥状,无总苞;果实基部陷入一果托中。分为两个亚族,其中樟亚族(Cinnamomineae Kosterm.)主要包括:樟属(Cinnamomum Schaeff.)、新樟属(Neocinnamomum H. Liou )、檫木属(Sassafras Trew )等。

③木姜子族:伞形花序下承以交互对生大而宿存的苞片所组成的总苞;果实多少陷入一果托中。分为两个亚族:木姜子亚族(Litseineae Kosterm. )、月桂亚族(Lauriineae Kosterm.)。其中,木姜子亚族主要包括黄肉楠属(Actinodaphne Nees )、木姜子属(Litsea Lam. )、新木姜子属(Neolitsea Merr. )等;月桂亚族主要包括山胡椒属(Lindera Thunb.)、月桂属(Laurus Linn.)等。

④厚壳桂族:花序圆锥状,无总苞;子房上位;果实完全包藏在增大的花被筒中。分为两个亚族:其中,厚壳桂亚族(Cryptocaryineae Kosterm.)主要包括厚壳桂属(Cryptocarya R. Br. )等。

⑤下位樟族:花序圆锥状,无总苞;子房下位。

2. 无根藤亚科,只有无根藤属(Cassytha Linn.)一属。

经济价值

桂皮

本科经济植物繁多,用途很广。鳄梨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水果,其果仁富含油脂。月桂的叶是一种很好的调味香料或作罐头的矫味剂。很多种类如玫瑰木、樟树、黄樟等提供轻工和医药工业上用的芳香油。樟树和黄樟还可生产樟脑。山鸡椒、木姜子等的果实和枝叶含芳香油。樟属、木姜子属、山胡椒属、油果樟属、厚壳桂属、黄肉楠属中不少种类的果实还含有丰富的油脂。桂皮(肉桂、锡兰肉桂)、马佐厚壳桂、香皮木姜子、Licaria cinnamoides、L.puchury-major、Aniba canelilla、Dicypellium caryophy-llatum、麝香厚壳桂、Ravensara,aromatica、Endlicherialongifolia以及Ocotea foeniculacea等的树皮含芳香油,其中有些种的果实还可食用。乌药以及桂皮都是有名的中药。樟科中有很多工艺用材的材用树种,其中尤以产自巴西的绿心木和圭亚那的臭木材质耐久;弹子木产自苏门答腊及北加里曼丹。澳大利亚产的土楠似美国产的黑核桃,载誉国际市场。樟木所制成的箱柜,不但美观而且防虫;楠木、滇楠自古就是良材。润楠的刨花水溶液富于粘性而不腻,系发油的上品。还有樟科不少种类树皮可做褐色染料或提制单宁;不少种类(如锈叶新木姜子、滇润楠)的树皮、枝、叶均含粘质,粉碎后作线香粉、钻探工程的加压剂或饮水的净化剂等。

亲缘关系在樟科的亲缘关系上,有人根据其药室的开裂方式与小檗科、Monimiaceae和金缕梅科某些属的相似,提出与这些科有亲缘关系。J.G·哈利尔(1912)提出樟科与Monimiareae科、蜡梅科和金粟兰科相近。近代对樟科的进化系统位置的认识基本上有两种观点:①认为樟科与瑞香科相近;②认为樟科属于毛茛目。J.哈钦森(1926,1957)、A.Л.塔赫塔江(1961)将樟科连同几个相近的科放入单独的樟目(laurales)。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