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甘肃文联。是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在甘肃省较早成立的人民团体之一,著名艺术家赵西岩、常香玉等参加了早期的筹备工作。1954年10月28日首届文代会筹委会成立,选出文代会筹委会委员共22人。同年12月5日至11日,甘肃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兰州召开,宣布甘肃省文联正式成立,大会选出省文联委员55人,常委17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

1980年9月18日至26日,甘肃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各民族以及驻甘部队的600位代表参加会议。这次文代会是甘肃文艺史上空前规模的一次会议,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全省文艺工作者的一次大会师。大会选出文联委员115人,选举产生主席1人,副主席11人;聘请名誉主席2人。

1990年12月3日至5日,甘肃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出文联委员79名,选举产生主席1人,副主席16人;聘请名誉主席1人、顾问3人。

2000年9月1日至3日,甘肃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出文联委员80名,选举产生主席1人,副主席11人;聘请名誉主席1人,顾问2人,名誉委员20人。

甘肃省文联设有办公室、人事处、组联处、机关党委、文艺理论研究室等处室,直属有省级专业文艺家协会12个,即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杂技家协会、曲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电影家协会、电视艺术家协会、音乐家协会、摄影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舞蹈家协会和文学院,有省级会员8000余人。编辑出版有《飞天》(原为《甘肃文艺》)、《当代文艺思潮》(后并入《飞天》)、《祁连歌声》(后改为《小演奏家》)。1992年出版《文艺之窗报》(2000年改为《甘肃文艺报》,2004年改为刊型的《甘肃文艺》杂志)。

甘肃文联现有干部职工105人。现有正高职称28人(包括离退休);副高职称28人(包括离退休);中级职称33人(包括离退休)。

50多年来,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专业性人民团体,甘肃省文联团结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与时俱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植根于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坚持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艺家,组织创作了大量的各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如文学作品《王贵与李香香》、《复仇的火焰》、《草原新传奇》、《大雪纷飞》、《马五哥与尕豆妹》、《雪域集》、《敦煌之恋》、《野诗》、《美与丑》、《麦客》、《喊会》等;话剧《在康布尔草原上》、《西安事变》、《兰州老街》;歌剧《向阳川》;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陇剧《枫洛池》等,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形成了甘肃文艺的重要特色。电影《黄河飞渡》、《红河激浪》则为新中国的早期电影谱写了光彩夺目的一页。而常书鸿、黄胄、魏振皆、段文杰、陈伯希等书画大家的作品则构成了陇原大地的独特风景。音乐、摄影、杂技、曲艺等其它门类的优秀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已经形成了以西部风情、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文艺特色,组建了一支与党同心同德,与时俱进,富有旺盛艺术创造力的文艺陇军队伍,成为迈向中华文明新世纪的重要力量。

甘肃省文联在组织各类文艺精品的创作和开展具有引导、示范性的大型文艺活动方面,充分发挥了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省、地、县三级文联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大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积极引导人民奋发向上的各类文艺演出、展览、评奖、文化交流活动,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服务工矿,实践“三贴近”,在活跃社会文化,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甘肃省文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理顺工作体制、拓宽工作思路,改进活动方式,转变工作作风等,使文联在体制上更能体现专业性人民团体的性质,更充分地发挥“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能,

在经历了艰辛而曲折的50多年风雨历程的探索后,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前景更为广阔,我们的责任更为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精品的创作和生产为中心,力争把文联建设成为全省文艺工作者的温馨之家,为促进甘肃特色文化大省建设和开发大西北做出新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