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鸟 种:棕背田鸡
所属纲目:鸟纲、鹤形目、秧鸡科
拉丁学名:Porzana bicolor
种命名人及年代: Walden, 1872
英文名:Rufous-backed Crake
同物异名: Porzana bicolor Walden, 1872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鹤形目 Gruiformes → 秧鸡科 Rallidae → 田鸡属 Porzana → 棕背田鸡
濒危信息CITES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22厘米,约0.15公斤)并具明显栗色和近黑色的田鸡。
头颈和下体深烟灰色,顶和枕部颜色较暗,头侧颜色较淡。上体自额部至尾部,包括两翼的表面、内侧飞羽均为橄榄色。尾上覆羽缀有白斑,飞羽为黑褐色。颏部和喉部为白色,胸部及腹部中央呈暗灰色,并具有暗橄榄褐色的横斑。雄雌同色。虹膜-红色;嘴-偏绿,嘴基有红色斑,到繁殖期时这个红斑更为鲜艳;脚和趾为暗红色或砖红色。
叫声:由粗哑的喘息声引出拖长声的下降颤音。
分布情况棕背田鸡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越南北部、尼泊尔和老挝。在我国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缅甸北部、泰国北部、印度支那北部及中国西南。
分布状况:为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南部及贵州东部从中山地带的罕见或未被留意的留鸟,栖于沼泽及多芦苇的溪流两岸,通常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低山丘陵和林缘地带的溪流、灌丛、湿草地及稻田附近地带,有时也出现在林中草地和河流两岸的沼泽及草地上
生活习性棕背田鸡为留鸟,栖息于低山丘陵和林缘地带的水稻田、溪流、沼泽、草地、苇塘及其附近草丛与灌丛中,有时也出现在林中草地和河流两岸的沼泽及草地上。常在早晨和傍晚出来到开阔的草地上活动,遇到危险时则急速往草丛或水边奔跑,到水边后或是进入水中游泳,或是飞到水域的对岸,有时在受到威胁时常常压低头部和尾部在地面上奔跑,或躲藏于草丛或灌丛中。主要以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推动物为食。
繁殖习性繁殖期为5一8月。营巢于稻田地和附近水域岸边草丛与灌木丛中的地面上,也在离水域不远的森林中的小灌木树上营巢。每窝产卵5一8枚。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