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溪村位置位于饶平、大埔、丰顺三县交界处,是丰北片最边远的革命老区。
官溪村发展状况它拥有村民800多户、4000多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不少村民到东莞、深圳、广州等地从事call机、手机销售,艰苦创业、勤劳致富。至目前,该村大约有95%的村户有人外出从事通讯行业,资产超过100万元的有100多户,其中有100多户的经营范围从通讯行业拓展至房地产、餐饮等行业,经营区域也拓展至整个珠江三角洲乃至江西、湖南等地。外出乡贤热心家乡公益事业,踊跃捐款修路、造桥、安路灯、建学校、设奖教奖学金、表彰“好婆婆”、“好媳妇”等,
“白芒岽”和“官溪”的由来
丰顺县潭山乡官溪村地处四面环山,呈长船形的山里,居住有张、廖、吴等姓两千多人,是我县比较有名的大山村。在古代,这个官溪村原名“白芒岽”。在白芒岽与毗邻的 岽村交界的 山坳上,还有一块约有三尺阔的四方石面上,刻有“廓然”两个大字。
相传在清朝初年,官溪村还没有地名。曾被朝廷封为“征剿无分疆界”的“铁印总兵”吴六奇,要到福建省饶平(现属广东管辖的饶平县)上任。一日早上,吴六奇带领侍从一伙人路过官溪村前的高古道上,时值寒冬季节,只见官溪村上空蒙雾弥漫,望不见山下的村庄房屋。就是官溪村周围高山顶上那层层叠叠的岽山茶林,也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吴六奇看见这样神奇的山川景色,禁不住就用自己手中拿着的雨伞柄,在那山坳上的四方石面上凿出了“廓然”两个大字。口中还念道:“廓然白芒岽啊!”从此以后,人们便把那个没有地名的村寨叫做“白芒岽”。
到了清朝康煕年间,白芒岽属于潮州府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管辖。当时负担粮饷赋税很重,乡民叫苦连天。但粮主梁邹炳又要加征,乡民更加怨声载道。每年早、冬两季上缴粮饷,大部分都要靠妇女肩挑到大埔县桃花码头上船。载粮饷的官船往往不靠码头停泊,只停泊在离岸有十几步脚的深水处,那些收粮饷的官吏们便强迫所有挑粮的妇女脱裙脱裤,涉水把粮饷挑上官船。官船上的兵勇们就乘机调戏挑粮的妇女。若是有比较年轻貌美的还要遭到官吏、兵勇的奸淫。有些受到凌辱的妇女,觉得无面见人,就会吃药、投潭自尽。大多父老乡亲也只能敢怒而不敢言。
当时,居住在白芒岽的张姓第十世祖官溪公,他在二十三岁时受宗师提携,充当潮阳县卒生。他面对那些贪官污吏加征粮饷从中以饱私囊,兵勇们为非作歹,肆意凌辱白芒岽送粮妇女,十分愤慨。就连同白芒岽张、廖、吴等姓人,写状纸上告县府,打了几年官司,结果还是因“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众人虽花了不少钱银,官司还是打得不明不白。眼看乡里人家再也无法拿出钱来作诉讼经费,官溪公也不忍连累乡人,就将自己祖上遗留的“学田”典卖,来作诉讼费用。经过了数年奔波,结果算是打赢了这一场官司。又经过朝廷派员来核准,白芒上、下岽(即现在的凤坪、箭竹坪、官溪上、下村)等地,因为山高水寒、土地贫瘠,免交了几年的粮饷赋税。后人为纪念官溪公,就把白芒岽改名为官溪乡(村),一直沿用到现在。而且,这里盛产“水仙茶”均称为“官溪茶”呀!
官溪村细分官溪村有:海德楼、坑口、新屋下、苏屋、横宫、龙潭、汉田、寮子岭、上屋中、长发坝、永庆楼、成德楼、石壁下、庵堂、斜梨坝、横坑、盆前、邱屋、枫树岭••••
官溪德馨堂每年正月十一都在德馨堂举行祭春,有许多外出商海奋斗的村民纷纷回乡祭祖,都踊跃捐钱举行祭春活动,近几年请到了卓依婷、韩红、陈慧琳等明星前来演出,充分凝聚了村民们的团结之心。
祝愿官溪村祝愿官溪村发展前景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