蠙山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蠙山是掘港的古名.

掘港之地名来历,说法不一。一曰古掘港地处海滨,少港口,人称“缺港”,又以缺字不雅(或曰为权者所忌),故名掘港。又一曰唐人李承筑捍海堰,天降大雨,内河水涨而不得出,遂掘堰放水,海潮至辄复筑之,循环往复,遂名掘港。掘港亦名蠙山,蠙者,蛼蛾也。蛼蛾即今所谓文蛤,滩涂贝类之一种,壳有花纹,味奇鲜,乡人好之,食毕弃壳于海滨,堆积如山,遂名蠙山。

掘港地名初见于唐,日本僧人园仁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有“掘港庭沿海村”,“村内有国清寺”,又曰“闻道扬州掘港难过”,时为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国清寺,掘港名刹,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屹立千年不倒而毁于文革,今虽复建,然亦一大憾事也。黄海中古有沙洲名扶海洲,其东段即为今掘港之地,秦汉先民于此捕鱼烧盐。南北朝时,沙洲与陆地相连,遂成今之陆地。

民间又传贞观年间薛仁贵跨海征东,扎营于掘港,掘港东营西井内遗有薛仁贵宝剑一口。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