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书燕说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郢书燕说

[1]拼 音yǐng shū yān shuō

解 释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字词解释

遗(wèi):送给

相国:官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火:烛光

云:说

过:误

书意:书信的本意

受书:收到书信

尚明:崇尚光明。尚,重视、崇尚

举:举拔

白:禀白,告诉

出 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 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后因以“郢书燕说”比喻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例:云:一边说 是不必然,亦不必不然,~,固未为无益。(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

翻译

楚国国度郢城有一个人写信给燕国的相国。时值晚上,灯光昏暗,于是对身边举烛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可是不小心把这句话写到信里面去了。其实,“举烛”并非写这封信的意思或目的。燕国的相国收到信,理解为:举烛的意思乃是,追求光明,也就是要广招天下贤能之人来任命为官,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于是,燕国的相国告诉了燕王,燕王大喜,以此来治理国家。

虽然这样得到的效果很好,但是根本就不是原来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很多也是这样的。

【典故】:

有个郢(楚国首都)人给燕国宰相写信,是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说了便写到信上“举烛”。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意。燕国宰相得到书信便阅读,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 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治理是得到了治理,但并不是书信的意思。 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举”多余的字。)作者本意讽刺当时一些治学态度

郢人误书,燕相误解。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这真是一个穿凿附会的典型例子。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郢书燕说”这句成语,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寓意

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待人、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主观臆想,随意曲解,断章取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