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价格机制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 货币—价格机制"的较早阐述者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其论述被称为“价格—现金流动机制”。这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货币形式。不过,这两者的机论述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原理是一样的。

当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顺差时情况相反),意味着对外支付大于收入,货币外流;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物价下降,本国出口商品价格也下降,出口增加,贸易差额因此而得到改善。

“货币—价格机制”有两种表现形式:

国内货币存量与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相对价格(不是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大卫·休谟的价格-货币-流转机制

一、大卫·休谟质疑重商主义者的观点“一国能够连续不断地积累货币而不对其国际竞争地位产生任何影响”。

二、认为:第一步,贸易顺差,即出口>进口;第二步,货币净流入;第三步;货币供给增加;第四步,价格和工资上涨;第五步,进口增加,出口减少,直至出口=进口。

三、该推论有几个假定前提:

1.货币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某种形式上的联系,如货币数量理论假定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货币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MsV=PY

Ms-货币供给量 V-货币流通速度或货币换手率

P-价格水平 Y-实际产出水平

(如果V固定,Y固定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那么Ms和P就会同比例变化)

2.贸易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即η=(△Q/Q)/(△P/P)>1

3.为了在价格变化和工资变化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假定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4.假定实行金本位制,货币和黄金可以自由兑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