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帝陵石刻
世俗风貌
宋陵石刻数量多,保存完好,仅现存在帝后陵前的石刻望柱、各种动物和各类人物即有550多件,加上陪葬之亲王、大臣墓,总数达千件以上。这些石刻,形象多样,线刻、浮雕及圆雕无不俱备,摆脱了传统的神秘色彩,体现了世俗生活的风貌,集中反映了北宋石刻艺术的风貌和大型陵墓石刻的发展脉络。
昂首奔狮
宋陵石刻造型浑厚,虽力感稍差,不如唐陵的神态生动,气势雄伟,但表现手法细腻,华表纹饰和人物的冠服饰等均精心刻划,别有一番韵味。永熙、永定、永裕三陵的奔狮是石刻中最成功的作品。它们披鬃卷尾,昂首举步,神态豪迈而庄严,忠诚地守卫着帝后的安宁。
异域风情
人物造像中的精品,当属驯象人和番使,以面貌和服饰特征表现人物不同的民族和身份。宋永定、宋永裕、宋永泰三陵的石象身披锦绣,背置莲花座,长鼻委地,体态宏伟,生动传神。驯象人长发卷曲及肩,以带束发,额饰宝珠,臂有铡,腕有镯,戴大耳环,其异国装束暗示了象所从来之国度。诸陵番使,面目服装各异,他们手捧宝瓶,珊瑚、莲花盘、犀角、玉函等方物,象征着各少数民族政权要臣服于大宋皇朝之意。
艺术珍品
其他石刻也多有可点之处,宫人双肩削瘦,束发簪珥,女性的特征维妙维肖;内侍体态微胖,神情拘谨,手执体现其身分的球仗和拂尘;武士身躯高大,形象勇猛,或拄剑肃立,或手执斧钺;文臣执笏在前,武臣拄剑在后,反映了北宋抑武扬文的官制序班;石虎尊严而高贵,石羊柔顺而淑美;华表(望柱)为方基莲花座,六棱或八棱柱身,柱顶为合瓣莲花。帝陵柱身为缠枝牡丹云龙纹,后陵柱身为翔凤纹,线条流畅,结构谨严,是难得的雕刻艺术珍品。
气魄渐失
根据各类石刻的形态和装饰的变化,可将宋陵石刻分作前夕中、后三期。前期约当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包括永安、永昌、永熙、永定四陵。各类人物造型较粗壮,带有晚唐遗风。中期约当11世纪前半叶,包括永昭、永厚二陵。人物造像由粗壮逐渐变为修长,文臣静雅,武臣也有“儒将”风度。晚期约当11世纪后半叶至12世纪初,包括永裕、永泰二陵。瑞兽图案失去了活泼神情,腹部两侧增饰云朵及水波纹,着意渲染其神秘色彩。人物皆作修长体态,文气十足,而威风日稀, 正如赵宋的江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