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兰山又名“经动山”,金兰山位于新县新集镇金兰村境内,相传,是达摩祖师住过的地方。信徒往金兰山进香始于宋代,清乾隆年间最盛。此活动由民间发起,主事者称会首。每年农历二月初开始筹备,张贴布告,登记人数,收缴会费。朝山者行前在家斋戒、沐浴更衣。起行之日,先在市内游行。游行队伍以旗锣伞扇开道,提炉捧炉者后随,朝山者手执点燃的条香徐徐而行,由一人领呼“南无阿弥陀佛!”众应之曰“无量寿佛!”队伍绕行一周到达西郊,另有数百名布衣草履、身背黄色香袋的斋公相随。
其名为真武大帝所赐。据传,真武大帝出武当山巡游,歇脚于木兰山,嫌木兰山孤单,欲再觅一山为伴。北行途中,他用脚踏山脉法试地脉轻重,连试几处均山摇地动,不能如愿。当来到层峦叠嶂的大别山腹地,高兴之情溢于言表,突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随即将道袍抛向空中,意即道袍落到何处其地脉就重。转瞬间,只见道袍在天空中变成了五彩云朵,不偏不斜罩在一座险峻的山峰上,接着真武大帝双脚踏上被罩住的山峰,山体不动不摇,稳稳当当,连连说:好山!好山!经得动,经得动!从此,人们将这座山峰叫做“经动山”。又因“金”在五行中排于“木”之前,于是,真武大帝将“经动山”赐名为“金兰山”,以作为木兰山的姊妹山。
金兰山三奇石,二石似人,一石似鸟,自然天成,引人遐思:“老子传道”、“关尹子问道”、“庄子解道”,似乎道教始祖们云游四海、驰骋八极,“有缘千里来相会”。这一奇观恰与道教历史偶合。史载:老子修道成功西行隐退,被求道心切又善察天象的关尹子发觉,关尹子跪拜求道,老子难却关尹子盛情,便一一回答了关尹子提出的“道”的问题,后由关尹子整理而得被誉为中华文化之母经的《道德经》一书。庄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解道最好者。他自比鲲鹏,意即:“鹏程万里”,一生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境界。简言之“汪洋恣肆而神遇,随心所欲而不逾距”。正如“说出来的不是道,悟出来的才是道”,金兰山以非语言文字方式向世人昭示了她丰厚的道教渊源和神奇玄妙之处。有道是:
金兰道观妙又玄,
老庄化身落此山;
道教文化渊源显,
神奇灵验弥漫天;
古往今来香火旺,
声名远播世代传;
释疑解惑哪里去?
仙常言说得好:到信阳不可不到新县,到新县不可不到金兰。意思是说新县是河南省著名将军县、旅游县,地跨江淮,襟连鄂皖,辖区内金兰山更是道家圣地,风景如画,声名远播,不去看看是个遗憾。
金兰山,位于新县县城西北三十公里处,虽然海拔不算高,但山势险峻,奇峰突兀,远远望去,一座山峰拔地而起,站在山脚下,竟须仰面而视,使人不禁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一路拾级而上,不知名的野花小草,苍松翠柏,映入眼中,看了十分养眼。通往山上的石阶分为两个部分,均为白色花岗岩砌成,一段是在山门之外,护栏按天干地支及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取意天地万物相克相生,互为依存。进入山门后另一段台阶通往主殿,护栏镌刻八八六十四卦图,更能让人感受到周易的博大精深和先贤们的睿智。站在金兰山巅,帝君大殿前,极目远眺,确有“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的感受。不经意间,手机竟接收到来自湖北鄂州的信号,确信身置楚国之界无疑。
当地有这样的传说,道家先哲张天师“天天在武当,月月到天台,年年驻金兰”,说的是这位先哲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回视察,讲经布道,不管怎样的忙,年年都要到金兰山上驻留。相信他一定是被金兰山独具灵气的景色所吸引吧。
每到春暖花开之时,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为的是一睹金兰秀色,也为了在太上老君面前烧一柱高香,求得全家老少平安,人财两旺,据说非常灵验。不管信与不信,走走路,爬爬山,饱餐秀色美景,那一定与身心是有益的。
咏金兰山
大别山林一奇峰
突兀直插苍穹中
帝君殿外临风望
天人合一是大同
人指路金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