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滩镇原属云南省巧家县,民国二年(1913年)设行政委员会,民国四年(1915)设六城分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撤分县划入第一区。1952年划归四川省宁南县,1956年从倮格乡划出建六城乡,1958年建人民公社时更名金江公社,1981年复名六城,1994年撤乡设镇,2003年由四川省政府批准更名为白鹤滩镇。
2006年2月,新华镇、巧家营乡撤并,设立白鹤滩镇。白鹤滩镇从地域面积、人口总量等方面成为昭通市第二大镇,巧家第一大镇,在城镇建设、生态资源、产业结构、非公经济、旅游环境、国民生产总值等方面都位列全县第一,白鹤滩镇的建设、发展、现代管理都将成为巧家具有代表性的一道风景线。
一、地理位置及概况
白鹤滩镇位于东经102°54′至103°02′,北纬26°54′至27°09′之间。地处巧家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所在地。地势东高西低,属金沙金东岸阳坡地带,三面环山,南北峡长。东与药山镇、中寨乡接壤,南与金塘乡相连,西与四川省宁南县隔江相望,北与大寨镇连接。境内最高海拔3556米,最低海拔620米。国土面积333.23平方公里。全镇辖27个村民委员会422个村民小组和4个城镇社区居委会,62个居民小组,总户数26959户94650人;其中:农业人口20251户77857人,城镇人口6708户,16793人,居住着汉、彝、苗、回、布依、壮、仲、白族等九个民族。总耕地面积73190亩,农民人均耕地0.906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稻谷、玉米、洋芋、小麦、荞子、花生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蚕桑、烤烟、甘蔗、反季蔬菜等;主要经济林果有:香蕉、柑桔、梨、石榴、苹果、李子、枇杷、芒果、柿子、核桃、花椒等。森林覆盖率为31.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农民人均纯收入139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982元。
二、资源及环境概况
(一)气候
由于地处低纬高原,地势东高西低,呈陡坡次递叠落至金沙江边,受高差悬殊的地势及种类较多的地貌作用,气候的立体多样性特点甚为突出,极端最高温度42.7℃,极端最低气温-0.4℃,年平均气温7.1℃—21.1℃。从江边河谷到二半山、高二半山,高寒山区的不同海拔地区表现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温带的气候类型。江边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21.1℃,年积温7720.8℃,≥10℃的积温为7224.4℃,≥18℃的积温为5315.6℃,具有“天然温室”的优越条件,农作物常年2—3熟或二年五熟。二半山区年平均气温17.3℃,年积温6342.9℃,农作物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高二半山及以上地区无夏季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9.7℃,年积温3534.3℃,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是大棚菜及反季蔬菜的开发区域。
(二)日照
全镇年日照在1749.9—2179.4小时,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89.5小时。高寒山区海拔高,无山脉阻挡,风速大,云雾消散快,晴天多,日照长,但有效光时仅为25—49%,高二半山及二半山地区气温低、湿度大,由于气流的动力抬升作用,云雾偏多,日照偏少,有效光时为50—71.7%;江边河谷地区气温高,湿度小,云雾少,日照多,有效光时为87.9—93%。立体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多样立体的小区生态环境。
(三)降水与干燥度
全镇年降雨量在871—1380毫米,雨量多数集中在夏季,5—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9%,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的69.5%,冬春雨量稀少,在12月至次年3月降水量只占全年的4.7%,降水相对变率幅度较大,在-35.6—+342之间。年蒸发量大,江边河谷年蒸发量达2660毫米,湿度为59度,据推算:干燥度指标范围在0.24—2.34之间,可分为:干旱、半干旱、半潮湿、潮湿四种类型区域。
(四)土地及开发潜力
全镇有国土面积333.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3190亩;占14.64%,水田9446亩,水浇地4594.8亩。在耕地中,土壤的类别比较多,但以干、酸、瘦、薄者居多。从农业开发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气候要素之间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搭配不理想:在河谷地区,光热条件特别好,但降水稀少,由于河谷深切,能够开发利用的耕地面积较小;在二半山及高二半山,降水有所增多,但日照和积温偏少,而耕地的地力远远不及河谷边缘冲积而成的滩地;在高寒山区,日照多、降水多,但积温条件更差,土地也更贫瘠。在自然灾害等方面主要有:旱灾、洪涝、倒春寒、八月低温、三秋阴雨、冰雹等,要弥补这样的缺乏组合,只有因地制宜,立足区位比较优势,局部非均衡发展,要全面综合治理,难度相当大。
(五)矿藏资源
全镇地质构造与全县主干构造相似,出露地层较多,主要矿藏有铅锌矿、铁矿、砂金、石膏、煤矿等,铅锌矿主要分布于松梁、回龙、鱼坝等村;砂金主要是“康秕金”;煤矿主要是药山向斜两翼的下二叠系山组中,以居药山西侧一线的啊噜、水塘、松梁、大沟、中村、法土、咪吐、大坪等村。
(六)非公经济
白鹤滩镇地处县城,以“一城镇—五集市”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共同发展,非公经济正在日益壮大。2005年底,有非公经济2517个,从业人员4882人,年增加值5983万元,年营业收入20480万元,利润总额为2653万元,资产总额7624万元。按行业分布:农业企业2个,从业8人,年增加值12万元,利润8万元,资产总额11万元;工业企业126个(采矿1个,制造业125个)从业598人,总产值1875万元,利润111万元,资产总额1256万元;建筑业3个,年营业收入126万元,资产总额125万元;交通运输仓储业847个,从业1051人,年增加值1029万元,资产总额1650万元;批发零售业928个,从业1582人,营业收入5992万元,资产总额2136万元;住宿餐饮业265个,从业663人,营业收入3492万元,资产总值1567万元;社会服务业244个,从业443个,营业收入1476万元,资产784万元,其他行业102个,从业229人,营业收入2014万元,资产总值95万元。在从业人员中,女性占2618人,农村劳动力1986人,下岗再就业869人。
(七)历史文化旅游
白鹤滩镇地处巧家县城所在地,其历史文化沿革与巧家县是同步的,共属“堂琅文化”之乡,而巧家区位上的边缘特征,使白鹤滩镇也成为云南与内地之间“交通走廊”、“文化走廊”、“经济走廊”的辐射地带,它演绎留下了许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如:上库着村之“杨柳古渡”(今老渡口)为汉(三国)时“泸津”,诸葛亮征南中“五月渡泸”旧址,晋李骧伐宁州之“兵败堂琅”渡口,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由滇入川径此和红军长征由滇入川渡口等;在辖区内有“北圃榴红”(菜园子石榴)(大竹)龙洞泉瀑相连(流量达1.2m3/秒)“鱼在枝头鸟在浪”的龙潭公园;“魁阁倒影”(已不留存),国家级保护的濒危树种——五针白皮松,金沙江流水切割的“吊洞沟”,“金沙江畔的晚霞”,曲、幽、险、奇的大沟仙人洞,具有古老风情的老街、石山寺、风神庙、廖家祠堂、独具匠心的金沙江奇石,富有刺激与浪漫情怀的金沙江第一漂,纯朴的农家乐,怡情自然的梦里水乡……还有地方风味特点的“小碗糖”、“狮子糖”、“八大碗”、“稀豆粉”、“卷粉”、“凉粉”……芒果、香蕉等,即将建设的世界排名第四,全国排名第三的白鹤滩巨型电站,将使“高峡出平湖”,巧家县—白鹤滩镇将以“金沙江畔明珠,亚热带湖滨城市”定位,集风光旅游、民族特色、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广招八方来客,共建美好家园。
三、产业发展的构想
总体构想:围绕一个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目标),用好一张明片(白鹤滩—世界级名片),把握两条主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团结),打牢两大基础(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实施五大战略(开放活镇战略、交通水利立镇战略、科教兴镇战略、产业富镇战略、旅游强镇战略),培育七大产业(烤烟、蚕桑、甘蔗、反季蔬菜、经济林果、畜牧业、劳务经济),努力将白鹤滩镇建成全县的“一基地一中心”(冬季休闲度假基地、商务会展中心)。力争在“十一五”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翻一番,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明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化、工业化及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具雏形,“一基地一中心”目标初见成效,将白鹤滩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巧家第一强镇。
(一)蚕桑产业:重点抓好育苗、移栽、春嫁、冬管、蚕房建设、消毒与科学饲养六个环节,2006年种桑8000亩,嫁接285万株,养蚕20300张,产鲜茧715吨,实现蚕农收入864万元,以18%的比例逐年递增。
(二)烤烟产业:主攻质量、提高单产,以烤烟科技协会作先导,力争种植3450亩,产烟叶43万公斤,中上等烟叶达75%以上,创产值达431.25万元。
(三)甘蔗产业:抓住甘蔗收购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有利时机,巩固老区,拓展新区,2006年完成10900亩种植面积,入榨4.6万吨,争创造产值946.4万元。
(四)蔬菜产业:充分利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域的光热资源,以“天然温室”效应,打造特色品牌,构建白鹤滩巨型电站建设蔬菜供应基地,以高二半山与县城的气候季差,发展反季蔬菜,努力实现蔬菜种植35000亩,产值突破7000万元。
(五)畜牧产业:一是引进良种做好畜种改良;二是依靠市场引导和资源配置,调整畜牧养殖结构;三是加大动物疫病防治和执法检测力度;四是抓好畜牧科技示范园,推行优良种畜、防疫、卫生厩舍相衔接的模式;五是发展中介组织,推行“产业+协会+农户”模式,在养殖技术培训,市场信息传递、组织营销等方面作文章,实现畜牧业产值4500万元。
(六)劳务经济: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能人带动、信息先行”的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加强组织、培训与管理,逐步健全保障与服务体系,把富余劳动力外输与生产资金内转、技术技能回引有机地结合起来,“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2006年计划培训富余劳动力2050人,转移劳动力11200人以上,实现劳务经济收入2680万元。
(七)强化科技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粮食单产。重点依靠良种、良法提高农业科技覆盖率,抓好冬季农业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再教育,不断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实现粮食总产量以2%的比例递增。
总的来看,白鹤滩未来五年,将以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实现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素质和经济实力为目的,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内在竞争力,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以工辅农、城乡结合、优势互补”的要求,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