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ms瘤,由Max Wilms医师于1899年首先予以描述,又称肾母细胞瘤。肿瘤起源于后肾胚基组织,为儿童期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偶见于成人。多数为散发性,但也有家族性病例的报道(占1%—2.4%),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伴不完全外显性。部分病人伴有不同的先天畸形。
肾母细胞瘤又称肾胚胎瘤、威耳姆斯瘤(Wilms瘤),是婴幼儿最多见的恶性实体瘤之一,也是综合治疗最早和效果最好的恶性实体瘤。从20世纪20~30年代的死亡率达80%以上到目前转变为存活率达80%以上。
细胞、分子遗传学和发病机制
在三种先天畸形综合征患者中,肾母细胞瘤的发病率增高。这三种先天畸形综合征为:1 WAGR综合征,表现为Wilms瘤、虹膜缺如、生殖泌尿道畸形和智力迟钝。33%的病人发生Wilms瘤。WAGR综合征的病人染色体11p13的缺失;研究发现11p13含有与Wilms瘤相关的抑癌基因WT1。 2 Denys-Drash综合征,特点为性腺发育不全(男性假两性畸形)和幼年发生的肾脏病变(如弥散性肾小球系膜硬化)并导致肾衰竭。该综合征病人发现Wilms瘤的比例很高。遗传学异常主要是WT1基因的突变。 3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特征为器官肥大、巨舌、偏身肥大、脐突出和肾上腺皮质细胞肥大。病人容易发生Wilms瘤,常可检测到染色体11p15.5的缺失。
WT1基因编码转录因子,表达于胎儿期肾脏和性腺。根据细胞所处的环境,该基因分别起转录激活和抑制的作用。WT1功能缺失的转基因小鼠肾脏和性腺发育均有障碍。约有15%的散发性Wilms瘤病人中可检测到WT1的突变。Wilms瘤也可由其他遗传学异常引起。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病人发生11p15的缺失,许多散发性肾母细胞瘤也发生11p15的杂合性缺失,而11p13位点未被累及。现推测11p15具有另一个与肾母细胞瘤有关的WT2基因,但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肾母细胞瘤的发生可能是由于间叶胚基细胞向后肾组织分化障碍,并且持续增殖造成的。
病理变化
肾母细胞瘤多表现为单个实性肿物,体积较大,边界清楚,可有假包膜形成。少数病例为双侧性和多灶性。肿瘤质软,切面鱼肉状,灰白或灰红色,可有灶状出血、坏死或囊性变。
肾母细胞瘤显微镜下具有肾脏不同发育阶段的组织学结构,细胞成分包括间叶组织的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幼稚细胞三种。上皮样细胞体积小,圆形、多边形或立方形,可形成小管或小球样结构,并可出现鳞状上皮分化。间叶细胞多为纤维性或黏液性,细胞较小,梭形或星状,可出现横纹肌、软骨、骨或脂肪等分化。胚基幼稚细胞为小圆形或卵圆形原始细胞,胞质少。
临床病理联系
肾母细胞瘤具有儿童肿瘤的特点:肿瘤的发生与先天性畸形有一定的关系;肿瘤的组织结构与起源组织胚胎期结构有相似之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肾母细胞瘤的主要症状是腹部肿块。部分病例可出现血尿、腹痛、肠梗阻和高血压等症状。肿瘤可侵袭肾周脂肪组织或肾静脉,可出现肺等脏器的转移。有的病例在诊断时已发生肺转移。
手术切除和化疗的综合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