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渠是新疆兵团六师的师部所在地。六师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老部队。1949年10月进驻新疆,1954年10月改编为新疆建设兵团第六师,常驻人口30万人。五家渠市域面积710平方公里,人口11.6万人,规划区25平方公里。
六师五家渠市具有独特的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优势。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均日照为2743~3226小时。昼夜温差大,平均为11.3℃。晴天多,云雾少,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垦区内山脉融雪形成天山水系的15条内陆河,拥有17座水库及湖泊,地下水可采量5.4亿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150多毫米。
六师五家渠市具有极其开发前景的矿产资源。垦区内矿产种类全,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煤矿15个,贮量2.95亿吨,大黄山煤矿年生产煤焦能力分别达300万吨和70万吨,是煤焦生产基地。盐池地质储量982.8万吨;芒硝储量262万吨,叶腊石储量150万吨。此外,还有铬铁矿、石英砂、珍珠岩等矿产。
六师五家渠市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垦区内19个团场中有18个团场呈带状分布在全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一边是胡杨、梭梭、黄羊等古老的自然生态,一边是机耕、电井、喷灌等现代绿洲文明。奇台农场一万泉、107团三台沟林密山幽,草绿水清,哈萨克牧人绚丽的服饰,冬不拉悠扬的琴声,美味可口的奶茶、马奶酒、手抓肉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五家渠市青格达湖旅游区、下兴湖凤栖湖水上乐园湖光山色与四周的野生动植物构成了独特的绿洲风光;北塔山硅化木、诺敏风城、石钱滩、原始森林和大草甸子等地质奇观平添了古老而神秘的色彩。生命与极限竞争,绿浪与黄沙交织,现代与原始并存,形成了独特的沙漠绿州自然风光人文景观。
六师五家渠市具有初具规模的产业资源。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和建设,六师五家渠已成为崛起在戈壁滩上的一座绿洲新城,各项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形成了5个各具特色和优势的经济发展区域:中部以五家渠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及城郊经济区,纺织、机械制造、塑化、食品工业基础坚实。垦区盛产瓜果、蔬菜、小麦、玉米和水产品,尤以103团哈密瓜驰名疆内外,创年产哈密瓜10万吨历史,被誉为“中国甜瓜之乡”;西部以芳新垦区为中心的棉花经济区,年产棉量位居全国农垦企业第一;东部以奇台垦区为中心的粮草畜经济区,年产粮5万吨,位居兵团第一;南部以乌鲁木齐为依托的商贸经济区;沿天山以大黄山煤矿为重点的煤炭工业区。师市现有耕地面积258万亩,草场549万亩,林地30万亩,水域41万亩。
师市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健康稳步发展。兵团党校、兵团行政学院、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兵团警官学校等一批高、中等学校和科技机构49所,科技人员1298人。各级各类卫生机构333所,病床149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336人。五家渠市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相继成立,一年一度的广场文化艺术节如期举行。广电覆盖率达到98%。
基于六师五家渠市所具有的优势和禀赋,我们将五家渠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为:中国西部绿色经济文化产业城市,乌鲁木齐城市圈园林化生态城市,乌鲁木齐近郊具有军垦特色的现代化卫星城市,农六师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城市。五家渠市按照开放立市,工业强市,旅游活市,科教兴市,德法治市的建设方针和特色农副产品的输送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旅游休闲的“后花园”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的结构合理的第一产业,以纺织、食品、塑化、旅游消费品和中心城市转移产业为主体、以工业园区为基地的发展强劲的第二产业,以旅游、房地产、教育、文化等为龙头的相互协调的第三产业。随着以乌鲁木齐七城市经济圈为龙头的新疆经济加速发展,五家渠将为投资者搭建一个创业的舞台。
作为新世纪初成立的军垦新城,六师五家渠市既具有兵团组织化、机械化程度高,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又与乌鲁木齐市七城市经济圈的诸城市山水相依,优势互补,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本着城市与环境同步发展的原则,五家渠既以这些地区为广阔的市场,又以这些城市为窗口,从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五家渠市正处在重大的历史发展阶段。面对新世纪,抢抓新机遇,五家渠市委、市政府正率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寻求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把五家渠建设成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成为自治区首府名副其实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