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名祠保山武侯祠
保山武侯祠,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西面的太保山上,是保山各民族为追思诸葛亮当年平定南中叛乱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现已成为环境清幽,雕梁画栋的西南古建筑群游览胜地。
三国蜀汉时期,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后,今四川西部、云南、贵州大部分地区的地方武装趁机反叛,酿成战乱,公元23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经过认真准备,率领三路大军南下前来平息叛乱,此次征战,史称“南征”。当时的南方,是蜀国的后方,居民多为彝族、傣族、壮族等各兄弟民族,诸葛亮根据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在交战中,严明纪律,不准滥杀无辜,他以“攻心”之策,七擒孟获,又七次放他回山寨使他心悦诚服,在南征中,传为千古佳话,也为诸葛亮顺利平定南方奠定了基础。
虽然当年诸葛亮南征并没有到过保山(有另一说法,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在保山),但由于他的威名与恩泽传遍了整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所以,人们纷纷修建祠庙纪念诸葛亮,在保山市隆阳区汉庄镇的汉营村,有一座废弃的仓库旁边,依然矗立着一座古老的武侯祠,其建筑风格持异,飞檐不像普通寺庙的尖角形而是成缓圆形,据汉营村里的人介绍,这座村中的武侯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太保山上的武侯祠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武侯祠占地4700多平方米,由前殿、中殿、正殿组成三进两院,坐西向东,布局在一条中轴线上。武侯祠的正殿,是该祠的主体本地人也称为诸葛亮殿,大殿四周被百年大树所包围,是一个安静的地方,走进大殿,只见正殿中间端立着诸葛孔明的大型泥塑彩色像,羽扇纶巾,仪态端庄,仿佛还在运筹帷幄,面容气定神安,两目炯炯有神。诸葛亮前方还分别站立着两个书童,一个掌剑,一个抱琴,侍立左右,神态可爱。在正殿诸葛亮的塑像两侧,左边还塑有蜀汉时期,诸葛亮的武将永昌太守王伉,右边是云南太守吕凯。
在武侯祠大殿内的南北两面墙壁上,嵌刻着诸葛亮有名的前、后《出师表》,出师表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所书,“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出师表》木刻字迹龙飞凤舞,气势磅礴,表达了当年蜀汉丞相危难之中显现出的凛烈正气。在武侯祠大殿后面顺石阶而下有一块低矮的空地,这里保存有保山历代的石碑碑文,石碑高低错落有致,也是游人到保山武侯祠的必看之地。
诸葛营也叫“汉”营。在云南水利史上为人称道的城南诸葛堰大海子,相传就是诸葛亮的兵士所开挖,原来打算用来建城,施工后发现“里方外圆”,不利战守,所以便废弃改为蓄水,称之为“诸葛堰”,时至今日,这里的老百姓夏季撤水后在堰内种植一季水稻,冬季仍然用来蓄水灌溉,望着宽阔的水面,波光粼粼的诸葛堰,水鸟野鸭上下翻飞,使人常常想到诸葛亮译被滇西,有恩于云南滇西后代子孙的历史。
中国其它的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陕西勉县武侯祠、南阳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甘肃礼县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陕西岐山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