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程,男,1951年2月生,江苏通州人,汉族,中共党员。现任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首席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水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农业部水稻专家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栽培研究会副主任、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耕作研究会副理事长,为国家发明奖与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何梁何利奖提名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75年江苏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作物安全优质高产栽培耕作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九五”以来一直为江苏省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农业部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作物栽培研究会常务副主任。
1976~1978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工作,1979年参加江苏省农业区划工作。“七五”期间主持的“新型耕作栽培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相继承担国家重中之重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项目20余项,并获得多项重要成果。迄今已发表论文110多篇,出版专著12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共8项,国家专利2项,尤其在新型耕作栽培技术、作物优质无公害生产以及现代农作制等方面成果丰硕,创立的多种持续高效耕作制度与轻型栽培新技术,均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稻渔共作技术与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已与江苏农垦系统和有关地方市县合作开发成稻米品牌和水产品品牌,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地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上述等实绩,1988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起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又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中青年农业科技骨干”称号;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
进入“十五”以来承担了一批国家、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紧扣我国无公害优质农业及其产业化等问题开展攻关。其中有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课题“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和“氮肥降污施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攻关子课题“作物无公害优质生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稻麦免耕套种与秸秆还田集约农作技术的组装配套”。同时还主持了江苏省重点攻关项目“稻渔共作优质无公害生产与监控技术研究”,以及江苏省三项工程项目“江苏主要农作物精确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并且均取得了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