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学科,主要涉及到行政和卫生管理行为。就像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就属于公共卫生的范畴,其包括调配医疗资源、控制疾病扩散、具体实施卫生厅的一些政策,也都是公共卫生学的范畴。公共卫生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的研究、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毒理学、营养与食品、社会医学与少儿卫生、全科医学、医学伦理与卫生法学等。
版权信息书 名: 公共卫生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者:范春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
ISBN: 9787561529584
开本: 16
定价: 59.00 元
内容简介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经典的、当前各公共卫生学院或预防医学系所恪守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有限的改革,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厦门大学医学院新设立了“公共卫生学”作为专业课程,目的是要充实预防医学的专业课程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际工作的需要。
作者简介范春,男,1965年生。医学博士,环境科学博士后,厦门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教授。中国卫生法学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五、六届环境卫生分会委员,EnvironmentalHealthandPreven—tiveMedicine杂志(日本)客座编辑,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第二届致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编委,厦门市预防医学会理事。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工业人学、厦门大学长期从事公共卫生、环境卫生的教学科研。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著作5部,参编著作14部,主持科研课题8项,协作和参与科研课题6项科研、著作、教学多次获奖(抉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2次,及优秀教学成果奖2次)。
目录前言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公共卫生的定义与内涵
一、公共卫生的定义
二、健康的概念
三、新公共卫生及其内涵
第二节公共卫生的特征、功能与价值
一、公共卫生的特征
二、公共卫生的功能
三、公共卫生的价值
第三节公共卫生的主要内容
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二、健康危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三、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四、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
六、公共卫生安全与防控
七、公共卫生伦理
八、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
第四节我国公共卫生发展简史
一、我国古代的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防疫工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公共卫生事业
四、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专业教育的历史
第五节公共卫生的未来
一、政府将在公共卫生事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科技的发展将促进公共卫生进步
三、社区卫生与农村卫生工作将得到大的发展
四、公共卫生人才建设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五、公共卫生建设将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六、公共卫生将面临新的威胁和挑战
思考题
第二章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第一节公共卫生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公共卫生的政策法律体系
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四、公共卫生监督体系
五、医疗救治体系
六、基本卫生服务体系
第二节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
一、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概况
二、疾病的预防控制制度
三、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第三节发达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
一、美国的公共卫生体系
二、英国的公共卫生体系
三、日本的公共卫生体系
四、其他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
思考题
第三章我国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第一节传染性疾病
一、新生传染性疾病威胁日益增加
二、鼠疫、霍乱的流行趋势不客忽视
三、AIDS、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形势严峻
四、以血吸虫病为代表的虫媒传染病疫情回升
第二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一、幔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瘸的特点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节伤害
一、我国伤害发生的现状
二、应对伤害的策略
第四节职业性危害
一、职业性危害的内涵
二、我国职业性危害的种类和现状
三、职业性危害与职业病
第五节其他公共卫生问题
一、食源性疾病
二、医院感染
三、网络成瘾
四、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
思考题
第四章公共卫生研究方法
第一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二、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三、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四、实验流行病学方法
五、流行病学研究的实施
第二节毒理学研究方法
一、一般毒性评价方法
二、特殊毒性评价方法
第三节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步骤
二、定量研究
三、定性研究
思考题
第二篇健康危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第五章生物性危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第一节生物性危险因素的分类
一、致病微生物
二、传染病媒介物
三、致害动物
四、致害植物
五、其他生物性危险因素
第二节生物性危险因素与疾病
一、生物性危险因素与感染性疾病
二、生物性危险因素与食源性疾病
三、生物性危险因素与肿瘤
四、生物性危险因素与职业危軎
五、生物性危险因素与其他疾病
第三节生物性危险因素评价
一、生物性危险因素的鉴定
二、生物危险度评价
三、暴露评价
四、危害效应评价
思考题
第六章物理性危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第一节物理性危险因素的分类
一、气泉条件
二、声
三、振动
四、辐射
第二节物理性危险因素与疾病
一、物理性危险因素所致常见疾病
二、物理性危险因素所致肿瘤及其他疾病
第三节物理性危险因素评价
一、物理性危险因素的识别与分析方法
二、物理性危险因素的监测、识别与评价
思考题
第七章化学性危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第八章社会、心理、行为危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第三篇疾病预防控制与公众健康保障
第四篇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
第五篇突发事件与公共卫生安全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