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旦二十八调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四旦二十八调

《辽史·乐志》云: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考黍律为汉以前所定音。王朴论乐,专恃黍律之,叶以琵琶弦,乃龟兹旧谱所用隋、唐以后之音也。旦者,均也,或曰清也。[宋乐志谓神宗时废四清声不用。盖指隋之四旦,非四宫之清声。]四旦谓第一弦宫声,第二弦羽声,第三弦商声,第四弦角声。二十八调者,宫、商、角、羽皆有七调。征则有其声无其调,分隶四声之中。征调自隋时己阙。宋徽宗时,刘诜为大晟乐府,案古制旋十二宫,以七声得正征一调,卒不克行。故后世所沿用者,并阙征调。

○乐律全书

四宫清声,谓黄锺、大吕、太簇、夹锺,语载宋史乐志,乃古法也。明郑世子乐律全书言之最悉。其云中声之上有半律,是为清声,中声之下有倍律,是为浊声。以人声验之,十二律由浊而清,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皆自然也。继以半律,黄、大、太、夹虽清可歌,至于姑、仲,则声益高,而揭不起,或强揭起,非自然矣。十二律由清而浊,应、无、南、夷、林、蕤、姑、仲、夹、大、太、黄,皆自然也。继以倍律,应、无、南、夷虽浊可歌,至于林、蕤,则声益低,而咽不出,或强歌出,亦非自然矣。世子所谓半律,谓仲、姑、夹、太、大、黄,配巳、辰、卯、寅、丑、子,从子至巳律皆长,故半之。律虽六,而清声则止于夹、太、大、黄四声也。倍律者,谓应、无、南、夷、林、蕤配亥、戌、酉、申、未、午,从午至亥律皆短,故倍之。律虽六,而浊声则止于应、无、南、夷四声也。按之谱字则黄[合A]大[下四■]大[四■]夹[一上■]姑[一一]仲[上■]蕤[勾乙林[尺人]夷[下工■]南[工■]无[下凡■]应。[凡几]其四宫清声,则黄[六幺]大[五■]太[下五■]夹。[一五■]夹之一上当为下一之误。至或高或下,略为别识,则自宋代已然矣。其以勾字为高上下尺之讹者,本朝徐氏乐律考之说也。然朱子大全集载宋燕乐字谱,与上谱字亦多有不合者,备录于后:

A[合黄锺]■[四下大吕]■[四土太簇]二[一下夹锺]二[一上姑洗]■[上仲吕]■[勾蕤宾]■[尺林锺]■[工下夷则]■[工上南吕■下凡无射■凡应锺]久[六黄清]■[上五太清]囗[紧五夹清]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