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丁名 Cupressus chengiana S. Y. Hu
中文名 岷江柏木
拉丁科名 Cupressaceae
中文科名 柏科
学名 Cupressus chengiana
保护级别 2
分布 四川、甘肃(舟曲、武都、文县)
现状 渐危种。岷江柏木原为四川岷江流域、大渡河流域及甘肃白龙江流域高山峡谷地区中山地带针叶林群落的建群种。因长期过度砍伐,成片林分极为罕见,残存者多在交通不便、人类活动极少的地方,多散生在岩石裸露的秃山峻岭和岩边峭壁上和峡谷两侧。若不采取保护措施,有可能被河谷灌丛所更替。
海拔下限(米) 890
海拔上限(米) 2900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树皮条状纵裂;生鳞叶的小枝圆柱形,绿色,末端的小枝粗1一1.5毫米,3一4年生枝紫褐色或红褐色。叶鳞形,交叉对生,排成紧密的四列,长约1毫米,绿色,背部拱圆,中部有1明显或不明显的腺点。球果单生侧枝顶端,近球形或略长,直径1.2-2厘米,成熟时红褐色或褐色,种鳞交互对生,4-5对,木质,盾形,外露部分呈不规则的四边形或五边形,中央有短小的尖头;种于扁平,宽圆形或倒卵状圆形,长3-4毫米,两侧有翅。
特性 岷江柏木生长于峡谷两侧或干旱河谷地带。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较长而严寒,夏季温凉,冬干春旱,干湿季明显,年平均温8--14℃,最冷月(1月)平均温-20---6℃;年降水量500--750(-1000)毫米,年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二倍;相对湿度50--70%,土壤中性至碱性,多为花岗岩、石英岩及石灰岩发育而形成的坡积山坡棕褐土或山地褐土,或生于无结的母质碎块上或千枚岩、云母片岩、花岗结晶岩等母质风化的土壤上。岷江柏木为喜光、深根、耐旱的树种,对坡向选择不严,多生于立地条件极差的悬崖峭壁,仅在少数峡谷地带有小片林分,常以纯林状态出现,林下的乔木树种有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蒙桑Morus mongolica Schneid.;灌木以西南杭子梢Campylotropis delavayi (Franch.)Schindl.、马鞍羊蹄甲Bauhinia faberi Oliv.、水栒子Cotoneaster multiflorus Bunge及细枝栒子C. gracilis Rehd.et Wils.等居多。岷江柏木能长成高达40余米,胸径2米的大树,一般生长缓慢,但在土层较厚、水肥条件较好的沟谷生长较快。花期4--5月,球果翌年夏季成熟。
保护价值 岷江柏木为我国特有,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和高山峡谷地区中山干旱河谷地带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材质坚硬、致密、有香气,为建筑、家具、器具等的优良用材。
保护措施 将残存林分划为禁伐区,对零星散生的单株作为母树,严加保护,为育种繁殖提供种源。
栽培要点 用种子繁殖。春播,每平方米用种12--15克。播种后约1月出苗。当年生苗高20厘米时即可在雨季造林。宜选择干暖河谷地带为造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