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土默特部族的演变

土默特自从登上了祖国的政治舞台,长期扮演着革命角色,在统治者的队伍

里,她并没有高爵显位,一直处于被统治者的地位,但又在政治舞台上,经常崭

露头角。由于土默特人的坚强性格和卓越的素质,使她的民族至今不衰。内蒙古

有土默特旗,贝加尔湖有图瓦共和国。元朝有秃马敦,唐朝有都波,辽金有阻卜。

他们都是来自西伯利亚的鲜卑拓拔。他们的民族成分也是一变再变。最初是鲜卑

族,唐代又称其为木马突厥,到了元朝他们已经是蒙古族了。但万变不离其宗,

鲜卑拓拔,人称索虏,就是梳辫子的人,讲的是蒙古语,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皆

与蒙古人相同。大鲜卑山是他们的祖居之地,今日的嘎仙洞就是拓拔祖宗之窟。

学者们以为匈奴冒顿东灭东胡,鲜卑东迁,乌桓南下,其实拓拔北上西伯利亚要

比匈奴东来早得多。所谓东胡,是指慕容瑰的祖先。《十六国春秋·前燕录》云:

“慕容瑰,字奕洛瑰,昔高辛氏游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

曰东胡。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以为号。”至少,东胡联盟是

以慕容之祖先部落为主的。东胡与鲜卑拓拔似无关系,拓拔南下匈奴故地以前,

已传六十七代,匈奴灭东胡,拓拔早已北上西伯利亚了。《魏书·序纪》云:“

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幽都是大兴安岭;《山海经》云:“有幽都之山,黑

水出焉”,概因森林密茂阴郁有似幽冥之都。大兴安岭之北的广漠之野,就是西

伯利亚了。再证以“逐女于弱水之北”,弱水是嫩江,嫩江之北,也就是西伯

利亚。“南迁大泽”有二说,皆能成立。一曰呼伦湖,确有一支迁回鲜卑山,在

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辽金时代,已发展成一个部众人多民性强悍的部落了。《

辽史》称之曰阻卜,金称阻。《辽史·文学上·萧韩家奴传》云:“阻卜诸部,

自来有之”。据《辽史》所说,阻卜在辽金边外,几乎是根生土长的了。阻卜是

拓拔的异书,卜音读拔,今日之土默特人仍读卜为拔。阻的字是史官之误,

卜亦读普音,金史写卜为。为什么又称塔塔儿呢?突厥文阙特勤碑文中有“塔

塔儿吾之仇敌也”。阻卜为拓拔之裔,与突厥有什么仇呢?正如方壮猷所著的《

室韦考》中说的:“柔然灭后,东方有很大一部分遗族”,与当地土著错居,阻

卜与柔然都是蒙古语族,外貌一样,外界无法分辨。柔然自称檀檀(即大檀),讹

为塔塔儿。南北朝的南朝有称柔然为“檀檀”者。阙特勤碑文和《蒙古秘史》所

记之“塔塔儿”,正是“檀檀”之音变。辽金以为皆拓拔之阻,蒙古以为皆柔

然之檀檀。二者相混,族外人无法分辨。最终皆为成吉思汗所灭。柔然被突厥所

灭,故称仇敌。一曰贝加尔湖。拓拔南迁大泽,应以贝加尔湖为标准,一因相距

不远,二因贝加尔湖比呼伦湖大得多。到达贝加尔湖的是拓拔主力。贝加尔湖依

然是丁零人的天下。拓拔无立足之地,所以再度南迁。这次南迁就困难多了,九

难八阻,一是沮洳难行,一是丁零人的袭击,走了一年多,才到达五原的匈奴故

地,拓拔力微就位后慨叹当年的“西部内侵,国民离散”。拓拔南下时,很大一

部分被阻,没有走出贝加尔湖的森林。这一部分人发展壮大以后,由于环境条件

的影响,接受了突厥、蒙古的文化,到唐代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黠戛斯所属的

木马三突厥之一的都波,后来演化为秃巴思,是为今日的图瓦;一个是蒙古的林

木中百姓,独立存在的都波,《蒙古秘史》称其为秃马敦,与成吉思汗的十二世

祖朵奔蔑儿干结亲。这里先说一说南下匈奴故地的主力,下面再交待图瓦与秃马

敦的历史。

曹魏黄初元年,岁次庚子,公元220年,拓拔力微在国民离散、部落衰微的形

势下即位。昔日之属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已不存在。离卒离散,溃不成伍,

只得寄人篱下,投高车没鹿回大人纥豆陵窦宪。力微机智,以临危赠马,献纳亲

女,取得了窦宪的欢心和信任,准许率所部北居长川(延水,今东洋河上游,在兴

和附近)一席之地。经过二十年的惨淡经营,离散的部众稍稍归队。公元248年窦

宪死,力微借故杀了窦宪的两个儿子,兼并了窦宪的部众,这才控弦上马二十余

万。又过了十年,在定襄之盛乐建立了第一个国都,其址在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

尔县土城子。第二个都城是今日之大同。元魏考文帝再次迁都洛阳,自动放弃了

民族语言和习俗,融于汉民族的文化之中,这在民族融合上,开创了先例。后来

到隋、唐、宋、元,拓拔这支庞大的队伍已经踪迹全无了。魏考文帝的这一着,

着实扩充了汉民族的队伍。尽管拓拔民族在中国已不复存在,但他的影响深远,

在遥远的西方以至于波斯、阿拉伯等地还称中原为拓拔。八世纪的古突厥碑铭仍

称唐朝为拓拔。在西域的某些地方还把汉人叫做“桃花石”,甚至在《长春真人

西游记》中还能见到“桃花石”这种称谓。

拓拔力微的末年,“掠骑”抢来一个幼童,系来自狼图腾的蒙古勒部,故称

之为“木骨闾”。这样,拓拔力微就培养了本民族的掘墓人。木骨闾子孙的柔然

汗国,几乎与拓拔魏相始终。柔然衰微,元魏也寿终正寝。公元554年柔然灭。

公元534年拓拔就分裂成东西魏了。公元550年东魏易姓。公元557年西魏改朝。蒙

古勒就这样葬送了拓拔魏。《隋书·铁勒传》云:“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山

据谷,往往不绝。独洛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蒙陈、吐如纥、

斯结、浑、斛薛等诸姓。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则有……金山西南有……

康国北傍阿得水则有……得嶷海东西有……拂懔东则有……北海南则有都波等。

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文中的韦纥是

唐之回纥,今之维吾尔。白山是天山山脉东部之支脉,阿得水是伏尔加河,得嶷

海是巴尔喀什湖,拂懔指东罗马,北海是贝加尔湖。隋代都波已不再是鲜卑拓拔

了,被纳入了铁勒。《新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元魏时亦号高车部或曰敕勒、

铁勒;其部落曰韦纥、薛延陀、契羽、都播……凡十有五种,皆散处碛北。”

唐代的都播(波)是铁勒民族中回纥联盟的主要成员。《唐书》在回纥之下,为都

波立传曰:“亦曰都播,其他北濒小海,西坚昆,南回纥,分三部,结草为庐,

无畜牧,捕鱼鸟兽食之,衣貂鹿皮,……。”小海是贝加尔湖。所谓小海,是对

北冰洋而说。坚昆即唐之黠戛斯,今之吉尔吉斯。都波是以狩猪为生。《新唐书·

黠戛斯传》曰:“古坚昆国也,或曰居勿,曰结骨,亦曰纥嘎斯。其君阿势,阿

势衙至回鹘衙所,橐驼四十日行。回鹘衙北六百里得仙娥河,河燕北曰雪山,地

多水泉,青山之东,有水曰剑河,水悉东北流,经其国,合而北入于海,东至木

马突厥三部落,曰都播、弥列哥、饿支。桦皮覆室,多善马。俗乘木马驰冰上,

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猛。”仙娥河是色楞格河,雪山是唐努乌

拉山,剑河是叶尼塞河上游。剑河在金元时代是秃马惕部的栖居地区。《多桑蒙

古史》说:“秃马敦,好战之民族也。”所谓“好战”是对统治者的不屈服。屠

寄《蒙兀儿史记》云:“秃马敦人好歌舞被服缯绘。”秃马敦的妇女貌美,善歌

舞,长于刺绣。成吉思汗派豁儿赤为林木中百姓之长,征美女三十于秃马敦,是

时秃马敦部长歹都忽勒莎豁儿已故,夫人治事,执豁儿赤以叛。该书又云:“二

年丁卯,拙赤帅右手军征林木中百姓,入失黑失惕之地招降秃绵斡亦刺之不里牙

惕、巴尔忽、秃巴思。”“豁里秃马敦者,林木中百姓之一种,分两翼,左翼濒

于贝加尔湖之南,右翼在西,与乞儿吉思种地相错”。巴尔忽即《唐书》之拔也

古,乞儿吉思即唐之黠戛斯,失黑失惕即今日之希什希德河,是叶尼塞河上游华

克穆河源头南边的支流。拙赤率大军就是沿希什希德河进入华克穆河、乌鲁克穆

河、克穆克穆河流域,降服了这一地区的秃巴思人。秃巴思人居住在叶尼塞河上

游,乞儿吉思人居住在叶尼塞河下游,由叶尼塞河东至安加拉河都是乞儿吉思人

活动的区域,也是秃巴思人居处游牧之地。两族杂居错处、休戚相关。故有公元

1218年秃马惕叛乱,乞儿吉思人配合秃马惕人抗击成吉思汗大军之举。拉施特丁

《史集》上说秃马惕人居住之八河,注入安加拉河。经考证:在苏联地图上布里

亚特共和国的西北角,排列着许多往北流向安加拉河的支流,较大的并不少于八

条。拉施特丁《史集》上明确地写着:“秃马惕人住在乞儿吉思地区内”。是知

秃巴思即秃马惕。《蒙古秘史》第九节云:“豁里剌儿台蔑儿干起来的缘故:因

为豁里秃马敦地面貂鼠、青鼠野物被自火里禁约,不得打捕的上头烦恼了,听得

不儿罕山野物广有,全家起来,投奔不儿罕山的主人。”它和《唐书·都波传》:

“无畜牧,捕鱼鸟兽食之”的狩猎经济是一致的。以唐之都波当之蒙古的秃巴思、

秃马敦,未致有误!以秃马敦、都波为拓拔后裔演化为铁勒蒙古者,亦颇有根据。

秃马敦即后世之土默特者,有《蒙古源流》(新译校注《蒙古源流》第97页注释

②。)可证。并据此推定《蒙古秘史》的土绵秃别干,《亲征录》的土满土伯夷,

《元史》的土伯燕、秃满、吐麻,都是秃马惕的异称。但另有学者认为:“归化

城的土默特并非元代的秃满。”这一提法,值得学者们考虑。秃马敦演化为后世

的土默特,在唐代则是都波。岑仲勉著《突厥集史》卷14引《中亚之突厥族》说:

“西伯利亚多数鞑靼及北部乌梁海人往往自称都波,有单用者,有与宗名连用者。

中国人常以为叶尼塞河南部人民之总称。又阿尔泰鞑靼,现时亦自称都波。”这

个都波,就是秃巴思,他们是狩猎民族,与黠戛斯人唇齿相依,有冶铁技术。由

于萨彦岭全是原始森林,具备充分的狩猎条件,正是《蒙古秘史》所说的林木中

人,即《唐书》之都波,阿尔泰的鞑靼。

在蒙古民族的根源里,应当叙述的史实很多,如:西部之卫喇特,东部之拔

也古、布里亚特,极北之骨利干,以及乃蛮、克烈等,他们的祖源都与蒙古民族

的根源有密切的关系。譬如:西藏史籍称蒙古为霍尔(回纥),一因蒙古曾属于回

纥联盟,是其成员之一;二因维吾尔的发祥地与蒙古的祖宗之地为紧邻。再如:

克烈与蒙古唇齿相连,塔塔儿与蒙古同族相仇,蔑儿乞惕与蒙古同宗相残……等

等。这些都没有写,只突出地把土默特的来历叙述了一些,概因中外学者,尚有

不承认今日的土默特与秃马惕的关系者。另外,鉴于土默特的民族成分多变化,

故据笔者所知,略述如上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