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镇简介谭家桥镇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黄山东麓,总面积11817公顷,辖6个村、49个村民组。交通便捷,资源丰富,205国道、103省道与合铜黄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又称黄山东大门。境内松翠、石奇、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人文、自然景观众多。有四季飘香的石门峡,有玩味无穷的普仁滩,有古胜名迹的黄帝源。盛产木竹、粮油、茶叶、中药材等,是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的原产地。[3]
乡镇历史谭家桥镇历史悠久,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成立了黄山市最早的党支部(地点、时间、名称),同时也是著名的谭家桥战役发生地,1934年12月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谭家桥时与对红军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相遇发生激战,此次战役由时任红十军团参谋长粟裕大将军指挥,时任十九师的师长寻淮舟在此次战役中牺牲,为红军革命历史上抹上浓浓一笔,为了纪念这次战役,怀念当年在石门战斗牺牲的战友,1984年2月粟裕大将病逝后按其遗愿,将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谭家桥石门,建立粟裕将军墓,石门峡现仍存当年占壕和方志敏司令员和粟裕将军的指挥台。[1]
历史沿革谭家桥镇历史悠久,自唐天宝十一年(752)始建太平县(现黄山区)时便属其管辖,隶属宁国府。唐永泰元年(765),废太平县,辖地还归泾县,谭家桥区域随之归泾县管辖。唐大历年间(766~779)又恢复太平县,宋、元、明、清以及后来谭家桥区域一直属太平县管辖。民国28年(1939),属三潭乡。1949年太平县人民政府成立,谭家桥区域属第一区公所管辖,始称民主乡。1956年后称中墩乡。1966年4月,改为谭家桥公社。1983年4月,改称谭家桥乡。1992年3月,撤乡建镇,从此名为谭家桥镇。[5]
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农业结构不断调优,龙头企业牵动作用持续增强,涌现出永佳利木业公司、长源木竹工艺制品厂、黄山特种野生动物养殖中心、黄山种禽厂等加工型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示范基地。电力、邮政、通讯、教育、金融、医疗、宾馆等设施齐全,有上海市总工会疗养院、上海干部疗养院、复旦大学疗养院等八大宾馆疗养院,总接待床位1500张。2004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1201万元,其中乡镇企业营业收入9976万元,实现财政收入39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6元,全镇一、二、三产比重为29.3:6.6:34.1。
谭家桥镇将继续坚持“优农重林强工兴旅游”发展思路,调优结构:“富民”;发展工业:“强镇”;盘活资产:“兴镇”;办好旅游:“活镇”。牢固树立“实干立镇、发展第一”的理念,抓住铜黄高速公路建设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新一轮规划修编机遇,借助上海黄山茶林场,主动融入长三角,全面接轨江浙沪,力争用较短的时间把谭家桥镇建设成黄山风景名胜区东部的高标准、高品位的旅游服务接待基地,形成以生态旅游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为辅助的四个旅游版块,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1]
集镇建设该镇2005年,斥资251万元聘请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黄山东大门谭家桥镇总体规划》,该规划内容详尽、功能定位准确、规划理念先进,为谭家桥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保证。二是高质量建设集镇。按照“亮化、绿化、美化、香化”的要求,几年来共投资800余万元,对集镇进行了综合改造,完成了集镇路灯及主街道轮廓灯建设,建成了沿线垃圾池、集镇花坛、广告牌等,实施了集镇自来水、电网改造和改徽工程。卫生院门诊大楼、邮政大楼及中心学校教学楼、学生公寓相继建成。三是高水平创建管理。对沿街店面实行门前“三包”制度,集镇区聘请了4名专职保洁员,在103省道、205国道沿线聘用保洁员6名,每日定时清扫,组织开展了集镇占道经营、乱搭乱建整治活动和户外广告专项治理活动,集镇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一个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功能基本齐全,徽派风格浓郁的社会主义新集镇正展现在世人面前。[6]
行政辖村[4]中墩村
留东村
西文村
新洪村
长源村
罗村村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总人口
8317
男
4372
女
3945
家庭户户数
2736
家庭户总人口(总)
8225
家庭户男
4313
家庭户女
3912
0-14岁(总)
1897
0-14岁男
982
0-14岁女
915
15-64岁(总)
5658
15-64岁男
2995
15-64岁女
2663
65岁及以上(总)
762
65岁及以上男
395
65岁及以上女
367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