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口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岔口镇镇区一角

乡镇简介岔口镇是革命老区,地处歙县皖浙边陲大洲源,黄山——千岛湖公路穿境而过,距县城44公里,千岛湖88公里。西南与新溪口乡、武阳乡接壤,北与杞梓里镇相邻,东与浙江省淳安县毗邻,是歙县的东南门户。镇政府位于镇域西部岔口村,新安江上游支流大源河与小源河在此汇聚,呈“Y”字形,“岔口”因此得名。岔口自古以来就是大洲源日用消费品和土特产品重要的集散地,是大洲源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

人文岔口岔口镇地处深山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上曾有“三山叠翠、二水重流;龙门挂雪、虎阜丛林;三步金阶,长潭观鱼;金滩赶月、狮子滚球”等十大景致,“九龙戏珠”林深壑美,“金翠谷”鸟语花香,“葫芦水库”鱼儿欢跃。当代有国际著名地理物理学家、第一位登上南极的美籍华人张逢铿先生;“吴氏三杰”(景超、燧人、承禧)在建国初期的教育界、工商界声誉远扬;号称“江南一枝竹”的书画家吴皖生等。[1]

红色岔口岔口是革命老区,富有革命传统。早在1932年秋就有红军活动,1933年秋,成立了“中共祝同坦支部”,是歙南最早建立的中共支部之一,同时还成立了红军游击队。镇内曾发生过土地革命后期的“金竹暴动”,解放战争时期的“火烧竹筒坦”,镇内周家村、英富、文山、蜈蚣形、治安、三谠、曲木等挂有“革命老区”牌子的村庄星罗棋布。镇内有朱村、乌麦垄、半山、祝筒坦及新四军皖浙支队副司令员程灿等烈士墓共五座。[1]

资源优势岔口镇农作物播种面积910公顷,以生产茶叶、蚕茧、贡菊、山核桃等经济作物为主,其产量均在全县前列。茶园619.1公顷,年产茶6000担以上,茶叶有黄山毛峰、绿牡丹等名优茶;桑园137.4公顷,可年养蚕5000余张,产茧4000担以上;贡菊种植面积71.9公顷,年产菊花1500担以上。岔口镇是黄山贡菊的主要产地。以山核桃、板栗为主的经果林基地4个,面积已达300公顷。板栗、山核桃也已开始挂果,该镇由于缺少技术和资金,农户基本上都是自家采摘生产。岔口镇同时也是劳务输出大镇,劳力资源充足,常年在外劳工就达3000人,占全镇劳动力人口的40%,劳务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50%。[2]

经济发展2008年,全镇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9760万元,比上年增长11.5%;财政税收完成175.5万元,比上年增长15.1%;招商引资完成500万元,占年任务的160%;农民人均纯收入3863.3元,比上年增长1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6万元。农业产业化实现了新突破,相继成立大源山核桃协会,联成蚕桑专业经济合作社。在上级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境内5处省级重点地质灾害点得到了有效的治理,确保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09年,镇党委、政府紧密团结全镇人民,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突破,以百倍的努力打赢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场硬仗。镇党委书记汪皆兵、镇政府镇长潘楷大与友好纯朴的岔口人民热忱欢迎外地有识之士,前来这片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土地投资兴业,共创岔口人民的美好明天。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3]总人口

10846

5395

5451

家庭户户数

3694

家庭户总人口(总)

10662

家庭户男

5254

家庭户女

5408

0-14岁(总)

2478

0-14岁男

1244

0-14岁女

1234

15-64岁(总)

7322

15-64岁男

3739

15-64岁女

3583

65岁及以上(总)

1046

65岁及以上男

412

65岁及以上女

63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0372

村庄名录[4]岔口村

文山村

绍村村

大孟村

高演村

胡家山村

高庄村

岭里村

上湖村

井潭村

治安村

蜈蚣形村

英富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