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呼兰县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畔。属哈尔滨市。1990年人口64.9万。汉族为主,有满、回、朝鲜、蒙古、达斡尔、锡伯、壮、鄂温克、赫哲等15个少数民族。面积2612平方千米。呼兰之名源于满语“忽剌温”,意为呼持河。清同治元年(1862)设呼兰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呼兰府。1913年改呼兰县。呼兰河至此入松花江。矿产主要有普通粘土、建筑用砂和草炭。药用植物有柴胡、玉竹、蒲公英、艾叶、车前、马前等。名胜古迹主要有萧红故居、西岗公园、石公祠、钓鱼台。
目前,呼兰县已经撤县划区,为呼兰区。
“呼兰”满语“烟囱”之意。清初于河旁设防屯兵,砌有炊事取暖用烟囱,因而称为呼兰,县及河均因此而得名。开发较早,1862年设呼兰厅,1879年设呼兰副都统,管辖松花江中下游北岸广大地区,1905年设呼兰府,1913年改为呼兰县。县境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物产富饶,15万多公顷耕地适种玉米、高粱、小麦、大豆、亚麻和甜菜等多种农作物。尤其是修建泥河水利工程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更促进了农业生产。白奎、莲花、石人、康金井等地是粮食高产区,南部与西南部商品农业较发达。县境邻近省会,有公路相通。工业较发达,主要有机械、轻工、电子、水泥、火柴、亚麻纺织、医药和食品等。城东建有全省最大的哈尔滨第三发电厂。呼兰镇距哈尔滨仅24公里,交通方便,人口8万余。全县工业大多集中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