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其分布中心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范围较大。陶器以深腹曲壁的碗、盆为主,还有灶、釜,甑、罐、瓮、钵及小口尖底瓶等,不见圜底钵。彩陶数量较多,颜色黑多红少,全为外彩而无内彩,纹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网纹和圆点纹等,亦有动物纹饰。这些纹饰交互组成,并不均匀周整,也无一定规律。磨制石器以石铲较多,骨器出土较少,种类也显得简单。
庙底沟文化遗址
庙底沟文化遗址位于陕州古城南,距市区4公里,是一处原始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为河南省重点庙底沟文物保护单位。1956一1957年为配合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考古人员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共发现房屋3座、灰坑194个、窑址11座、墓葬156座,出土文物极其丰富,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
这里的"仰韶人"住的房子是方形,半地穴式,屋内有一保存火种与取暖用的圆形火塘。四周墙壁用木柱作骨架,外边敷一层草拌泥的墙壁。这里龙山文化的房子是半地下圆形,底部铺一层白灰作为居住面,墙壁也很光滑,是经火烧过呈灰白色的硬面,看来它可能是属于尖锥顶形的房屋。
陶器的制作基本上是泥条盘筑,也有用手捏制的。颜色主要是红色,比较典型的陶器有卷缘曲腹盆、曲腹钵、敛口瓮、夹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陶灶等。彩陶纹饰主要有花瓣纹、豆夹纹、网纹、窄带纹等。
庙底沟文化遗址与仰韶文化形式由于时代、地域或部族的不同,有其独特的内容,因首先在庙底沟发现,所以称庙底沟类型文化。"碳化"测定为公元前3910年,上下浮动1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