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渥林格1959年出生于英格兰艾塞克斯郡的切格威尔。1977-78年,在艾塞克斯劳顿学院学习,1978-81年,在伦敦切尔西艺术学校学习,之后于1983-85年,就读于伦敦的哥德史密斯学院。1995年获特纳奖提名,1998年获得罗马英国学校的亨利•摩尔奖学金,2001年参与了柏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国际艺术家项目,并于2001年代表英国参加了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如今渥林格在伦敦居住和创作。
马克•渥林格早期的作品反映出他深受英国左翼思想传统的影响,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应该具有广泛的吸引力。1995年,特纳奖的展览上,他的作品结合了绘画和录象,内容是基于他一贯感兴趣的赛马,隐喻英国对阶级等级和育马的狂热,作品使用一匹真正的赛马,延展了冠军的概念,被艺术家命名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Real Work of Art,1994]。就算是从更为普遍的意义来说,他的作品也是对英国在20世纪晚期的身份:其历史神话,传统,礼节,和社会体系,作出的一次幽默讽刺。
皇家爱斯科赛马会,全世界最为著名和高级的赛马活动之一,每年都会举行,以皇家的盛大场面及其历史传统而闻名于世。在“皇家爱斯科赛马会”[Royal Ascot, 1994]这个作品里,渥林格展现了赛事上,皇室那漂亮得近乎惊人的豪华马车队列在国歌响起的时候,所展示出的世界一流的礼仪。渥林格拍摄了连续几天的不同队列,然后用四台显示器循环播放。活动的重复性揭露了它高度程序化的一面,以及皇室一成不变的机械姿势。尽管作品中人物的穿戴装扮有所变化,艺术家揭示的却是社会习俗的荒谬,和英国华丽壮观场面那种被高度构建出来的本质。这件作品被放在四个航空箱上展出,箱子排成一个队列,无疑是对皇家队列那高度人为本质的讽刺。
渥林格后期的作品更加关注道德和哲学问题,尤其是宗教和死亡。通过发展自己的概念词汇和视觉词汇---那些他认为对西方哲学最为重要的主题,他延伸了对哲学的兴趣和关注。他常常使用镜子,并对它的双重效果和幻象功能很着迷。艺术家运用这样的主题,超越讽刺的范畴,为他的作品创造了更为深远的含义。
在“通向王国之门”[Threshold to the Kingdom, 2001]这个作品里,艺术家拍摄了伦敦城市机场的国际航班达到的旅客出口。他将录像重新编辑和并用慢镜头播放,改变了这一虽小却颇具代表性的事件的戏剧性的一面。在这一改变中,渥林格使那些来客们看起来仿佛正在步入“天堂般的王国”---大不列颠的大门。这一短片颇具讽刺地表现了英国这块希望中的终极乐土,以及移民和旅行者们梦寐以求想要跨越的这一被严加看守的入口。这个作品的配音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取自著名的古典音乐家格里戈里奥•阿勒格雷创作的Psalm51,使作品更加讽刺,带有了一种强烈的庄严感。这件作品也说明了声效给艺术家的声音-视觉作品带来的作用。
近期精选个展有:工艺美术博物馆, 布鲁塞尔,1999年;泰特美术馆,利物浦,2000年;Whitechapel画廊,伦敦,2002年;列恩巴赫市立博物馆,慕尼黑,2003年;国立美术馆,柏林,2004年;卡里诺吉尔当代艺术博物馆,墨西哥城,2005年;布拉格国家美术馆,2006年。此外,渥林格的作品也参加过很多重要的群展,如:“感觉:萨奇收藏的英国青年艺术家作品”,伦敦,柏林和纽约,1997-99年;第五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伊斯坦布尔,1997年;以及200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