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鸿章享堂
(Lihongzhang Xiangtang)李鸿章是晚清军政重臣,1823年出生于合肥东乡磨店,1901年病死于京师寓所贤良寺,
享年78岁。1903年,他的灵柩由北京辗转运回合肥,葬在合肥东乡夏小郢,李氏家族后人为祭祀他,当年在墓旁建造了规模庞大的享堂。1985年,享堂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开始原地修复,2003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2004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鸿章享堂是对墓上建筑的通称,即在墓旁的建筑群。现存的李鸿章享堂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名人享堂。可分为三部分,西部是墓园区,中部是享堂区,东部是仓房区。
墓园区
李鸿章墓园区由神道碑、神道、石像生和墓冢等组成。
神道碑,放置于神道的入口,主要记述了李鸿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赠他和封赏李氏子孙的情况,由桐城派大家吴汝纶撰写。
李鸿章墓的神道长约三十米。神道靠近墓旁设有石像生。墓前设石五供和供桌以摆放祭品。墓冢高6米,半径7米,是李鸿章与赵氏夫人赵小莲的合葬墓。
享堂区

享堂周围原有围墙,向南的中间有一面高大的照壁,外有三块御制碑文,高达4米。原本的大门坐北朝南,就位于御制碑处。现三块御制碑中两块是原件一块是复制品。
享堂建筑部分分为前、中、后三进,两个四合院,中轴线上的建筑分为门厅、前堂、寝堂三部分。
前堂陈列有血衣和七块匾额,血衣是甲午战争时李鸿章赴日谈判遇刺时所身穿的黄马褂,原件已遗失,现为复制品。七块匾额都是当时清廷对李鸿章的褒奖。其中“均衡笃祜”、“调鼎凝厘”两块匾额是光绪和慈禧所赐。
寝堂是享堂区的最后一进,堂中的灵龛中设有李鸿章的灵位。两边摆放有李鸿章任职最多时期的十八块职衔牌。
仓房区
仓房建筑分为三进,占地500多平方米,是享堂内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原先在李鸿章墓园周围有大量护坟田,仓房主要是储藏用于维护享堂和日常开支的粮食,现布置有《江淮地区农俗陈列》。如今这里布置了《江淮地区农俗陈列》,陈列有大量的安徽传统农业方面较为全面的生产、加工和作息工具实物,展现了江淮地区的农具以及农民的生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