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维尔·勒皮雄(Xavier Le Pichon, 1937年6月18日生)
一译勒皮琼、勒比雄、勒比顺,法国地质学家,法兰西学院教授。在他的众多贡献中,最负盛名的是1968年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的综合模型。
简历
勒皮雄教授获得的是物理学博士学位。
* 1963年:以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助理的身份开始科学研究生涯。
* 1969年:任法国布雷斯特布列塔尼海洋学中心海洋地质系主任。
* 1978年:任巴黎第六大学教授。
* 1984年: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地质系主任。
* 1986年:任法兰西学院教授。
[编辑] 获奖和入会情况
* 1973年: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银奖。
* 1984年:获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颁莫里斯·尤英奖。
* 1985年: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获颁荣誉军团勋章。
* 1990年:获日本奖,获颁法国国家荣誉勋章官佐勋章。
* 1991年:获伦敦地质学会颁沃拉斯顿奖。
* 1995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2002年:获巴尔赞奖。
创立“板块构造说”的地质学家──勒皮雄
在“洋底扩张说”问世并被人们普遍接受不久,一位年轻的地质学者又提出了“板块构造说”,尽管“板块构造说”在最初提出来的时候还不够完善,最终还是被今天的许多学者接受下来了。创立“板块构造说”之一的是法国地质学家格扎维埃·勒皮雄。
勒皮雄1937年出生于越南。他在上中学的时候就立志要当海洋学家。1959年,勒皮雄得到政府的奖学金,赴美国留学。在著名海洋地质学家M·尤因教授领导下的拉蒙特研究所学习。一年之后,回法国服兵役3年。服满兵役之后,又回到研究所工作,一直工作到1968年。
在拉蒙特研究所工作期间,所里的研究人员都对“洋底扩张”说十分感兴趣。唯独勒皮雄对“洋底扩张”说的事实准确性有怀疑,甚至对英国剑桥大学两位学者瓦因和马修斯提出的海底古地磁异常理论也有自己的解释。尽管他的看法是少数,他也没有轻易地转变自己的立场。1966年,他随一个考察队到南太平洋进行洋脊调查,获得了1500千米的磁性剖面资料。之后,他又随着一支考察队到印度洋进行调查。从印度洋考察回来后,勒皮雄忙于整理调查报告。他根据已经获得的各大洋磁异常和磁异常年龄方面的数据资料,企图找到新的解释。但是,由于这些材料缺乏机理上的联系,无法理出头序,使他迷惑不解。
正巧,1967年在华盛顿召开了地球物理联合会。为了寻找启示,他放下手头的工作,参加会议。他在“岛弧、洋脊和洋底扩张”专题会上,听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年轻教授贾森·摩根的发言,颇受启发。摩根认为,地球表面是由被称之为“板块”的刚性球冠构成,在洋脊处不断增生更新过程中,板块与地球表面发生不变形位移,直到海沟处才被俯冲吞噬。摩根的这篇口头发言,尽管还很不系统,但给予勒皮雄很大启发。在此后的6个月中,他首次系统提出了一个震惊国际地学界的新理论──“全球板块运动模式”。他指出,地球表面是由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镶接而成的;这6大板块经过近2亿年的运动,才到达今天的位置。他还对这6个板块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进行了精密计算。这篇论文发表在1968年5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上。
“板块构造说”问世之后,虽然受到学术界广泛的欢迎和重视,但是,也受到不少人的反对。客观地说,“板块构造”模式确有其积极的意义。它冲破了传统地质学的狭隘性,为地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进行思维和推理的新框架。借助这个理论,既可重建地球表面演化的历史,又可预测其未来。
应该说,最先提出“板块构造说”的是美国的地球物理学教授贾森·摩根。然而,遗憾的是,他只在学术会议上做了口头论述,他的论文是在一年之后才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上发表。另外,在此之前,英国《自然》杂志也发表过英国剑桥大学麦肯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帕走合等的类似论文。至于这一新理论的发现,谁先谁后,还在争论之中。更多的人认为,法国勒皮雄教授是首次系统提出“全球板块运动模式”的学者,他系统地深化了摩根的观点。
由于勒皮雄在地质学上的卓著成就,1985年10月,他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