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农村当柴烧的干枯松树蔸,经一番细心削、刻、打磨之后,成为一个婴儿在母亲怀中甜蜜憨笑的艺术品,售价千元;一根枯落的樟树斜枝,则化身为一座慈悲观音像。32年来,利用树蔸、树根、树枝或废旧木料,新余市渝水区南安乡农民雕刻家胡冬生创作出上万件作品,其中单幅作品售价最高的17万元。如今,他已跻身省美术家协会,作品被收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编的《中国工艺美术师精品集》。在备受省内外收藏者青睐的同时,胡冬生的作品还远走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等国家,成为当地中国古典民俗文化爱好者眼中的佳品。
今年54岁的胡冬生是木匠之后,小时候耳濡目染,使他对木料加工独感兴趣,但他可不想成为和父亲一样的工匠。1976年,20岁出头的胡冬生雕刻出了第一幅作品《天安门》,竟以10元的价格被同村人家买走。胡冬生的雕刻热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每月创作四五件作品,出售给周边乡邻。随后7年间,一大批以花鸟虫鱼和人物为内容的木雕作品迅速流传至方圆百里,胡冬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雕刻家。
胡冬生不满足于自己的作品在村民的床前、厅堂出现。他花费6000多元,购买、自学了《人体解剖》、《浮雕》、《园雕》等大量大学工美教材,并到南昌八一广场等地观赏大量浮雕作品,回来细心揣摩。渐渐地,艺术功底的积淀使胡冬生的客户群开始转向政府机关和企业、外商等。为了更方便与外籍友人打交道,及时了解国外客户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初,胡冬生频繁前往广州,并报名参加了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函授班,用4年时间拿到了英语专科毕业证。多年历练,胡冬生的作品逐渐走向外界,1994年,他的一幅作品第一次被国外收藏家购买;1998年,他耗时1年多完成的《清明上河图》以17万元的高价售出;2005年,作品《甜在心头》获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二等奖,专家这样评价:雕刻难度极大,足见作者功底深厚,生动表现了村姑采摘荔枝时的丰收喜悦心情。
近年来,除在传统的木雕工艺上一展身手外,胡冬生还积极参与了新余市孔庙修复、抱石公园改造雕刻等公共项目,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的大型城市雕塑(刻)项目也纷纷请他参与。
[1]凭着一把雕刻刀,胡冬生从乡间走入城市,将木雕这门古老的民间装饰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