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阜县城东,旧县的东北隅,是我国著名的古陵之一,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阜县志》记载:"少昊金天氏。姓己,名挚,黄帝之子玄嚣也。"少昊金天氏,因"能修太昊之法","以金德王天下"而得名。登帝于穷桑,迁都于曲阜。当登帝位时,凤鸟适至,故以鸟纪官。少昊施政,"民无淫,天下大治,诸福之物毕至","实为五帝之冠"。据传少昊在位十四年,卒时百岁,葬于云阳山。据考证,少昊陵墓后面的小土山,即云阳山。少昊陵何时建筑,已不可考。据载"宋真宗幸鲁,大建宫殿,以道教守之,古树丰碑,林立栉比,金、元亦加修葺"。明弘治时为雷火焚毁,清乾隆年间又两次大修,后又多次重修。少昊陵和万石山皆平地突起,门前为少昊陵石坊,大门里有享殿五间,两旁各三间配殿,殿前又有大量明、清皇帝和大臣们祭祀少昊留下的祭文碑。整个陵院面积为125亩。[万石山]原名寿丘,金人避至圣讳,改为寿陵,俗称万寿山。《帝王世纪》云:"黄帝生于寿丘。"《路史》记载:寿丘"在曲阜东北六里"。《史记》说:"舜作什器于寿丘,"均指此地。可能今万石山,即黄帝出生地的标志。万石山平地突兀而起,呈金字塔形,全部以青石覆盖,计二十五级。上下皆呈正方形。底部边长约28米,顶部边长约9.4米,坡高15.2米,底面积786.8平方米,顶面积90.82平方米,总体积为3017.27立方米。上建小庙,内供守山神石像。万石山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曾建景灵宫于此。
[万人愁碑]指少昊陵前一公里处的残碑。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建成景灵宫,宋徽宗时期又进行整修,"万人愁"石碑便是在宣和年间(1119--1125年)整修时建。碑的位置似在景灵宫门外,共有石碑四幢。据传说因为石料沉重难运,人称之为"万人愁"。当时,碑帽蛟龙已经刻成,西碑也已磨光。但工程未竣而金兵至,后人有诗慨叹"丰碑不书字,遗恨宣和年"。据《曲阜县志记》记载:"清圣祖(康熙帝玄烨)东巡,山东大吏因碑无字,恐触圣怒,击碑埋土中。"多年来,碎为140多块。1991年政府拨款修复。修成后碑高16.95米,宽3.74米,厚1.14米。碑额浮雕六条盘龙。昂首向天,雄壮生动,两侧各雕一尊护神力士,实属罕见。碑额与碑身虽为1∶1.4,但矗立之石,都显得十分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