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地方志专家黄仲昭

黄仲昭,名潜,号未轩先生。明宣宗宣德九年(公元1435年),生

于莆田荔城东里一官宦人家。黄家世代宦绅,黄仲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

育,“性端谨”,“年十五、六即有志正学”。青年时便有志于史学。

他家中藏书丰富。他考中秀才、举人后,31岁时,即明宪宗成化二年(

公元1466年),到北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从此,他步入明王朝的官

场。

他先任庶吉士,后任翰林院编修(正七品),负责修国史。在翰林

院,他有机会接触官方史书、典籍和大量文书档案。他为人正直,遇事

不奉承拍马,直言敢谏,不计较个人得失,被誉为“翰林四谏”。成化

三年,宪宗皇帝为了美化天下太平,宣扬自己的功绩,决定借庆元宵机

会大放花灯,并令翰林院名流献《上元烟火诗》。曾接触社会实际、了

解民生苦难的黄仲昭看清了宪宗皇帝的用意,一针见血地说,这是粉饰

太平,必然劳民伤财,并建议说,应当停止举行。因此他非但不愿献诗

,还反对别人这样做,并不顾个人安危,又给皇帝上了一疏:《谏元宵

赋烟火诗疏》。在疏中,他指出“烟火花灯诸诗多鄙”。他劝告皇帝说

:“今者两广弗靖,四川未宁,辽左虽云告捷,敌情尚难测量,江西干

旱以数千里,其他灾伤之处未能悉数,虽蒙诏恤,公私匮乏,殊可寒心

”。“正此陛下宵盱焦劳,两宫母后同忧之日也。”“愿端耳目之好,

采刍荛之言”,“惟陛下深思力行之”。昏庸的宪宗皇帝不但不听黄仲

昭的忠告,认为仲昭等妄言,怒气冲天,命人在大廷之上,杖责黄仲昭

,并罢了黄仲昭的官,黄仲昭不以为然。在京城,黄仲昭因此与庄昶、

辛懋一起被人颂为“三君子”。他们的刚介正直,受到朝野赞扬。

黄仲昭“以直谏被杖”,被贬后,到湖南湘潭县任知县。赴任途中

,改任南京大理评事。他为官清廉,“两京诸隶卒放还,取其月钱,为

故事,惟仲昭与罗伦不取”。“御吏纵子弟取贿,刑部曲为地,仲昭双

正之”。他敢于主持公道,为民平反冤狱,宁肯丢官,也不肯阱陷下属

。他勇于伸张正义,承担责任。他说:“罪下官以媚大吏,吾不为也”

。因此深受下属拥戴。

弘治(公元1488年)改元后,由于吏部尚书的推荐,黄仲昭到江西

任提学佥事。他在任上尽心尽责,“诲士以正学”,重视培养人才。

黄仲昭当官期间,想为国家,为百姓做贡献,而身不由己,又不愿

与腐败的当权者同流合污。正如他在《遣怀》诗所表达:

“谁点霜华入鬓斑,雨声连夜苦潺潺。

逢迎无术谁负咎?婚嫁催人老未闲。

仗节伏波遭死谤,知几疏传却生还。

圣恩倘赐余骸骨,便买邱园入乱山。

于是毅然决然辞官返回故里。当时,他写了一首《致仕归言怀——

郊吴礼》诗,表明那时的心境。

“失足一坠苍苔矶,屯觉世途多险戏。

圣代敢言轻去就,时评或惑迷是非。

混雌与雄乌莫辨,隔影吠声庞曷知。

归来隐坐茅檐下,闲看白云出翠微。”

他回归故土后,“日事著述”,“以毕其初志”。黄仲昭的游踪极

广,足迹遍及兴化,又登武夷山,游朱熹讲学处,访福州,过泉州,并

宿漳州,一路上查藏书,与人交谈,“旁搜博考”,详细调查了解当地

历史沿革、山川、疆城、城池、风俗、古踪等,还详细记录所历、所经

、所闻、所见,收集了丰富的材料。他深深感到:“闽虽为东南僻壤,

然自唐以来文献渐盛,至宋大儒君子接踵而出,仁义道德之风于是乎可

以不愧于邹鲁矣”。他决定将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加以细致的分类,进行

系统的研究,汇编成书,故不辞而为,并着手著述。

经过六七年的辛勤写作,他终于把书写成了,共为八十七卷,名曰

《八闽通志》。这是福建省最早的一部省志,为《四库全书》所收集。

对兴化历史怀有深厚感情的黄仲昭,写好《八闽通志》后,又开始

在故乡兴化漫游,深入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这时,进士周瑛也返

回莆田。黄仲昭和周瑛志同道合,两人合作写了《兴化府志》,共五十

四卷,这是兴化府第一部府志,后人评价《兴化府志》史料可靠,评论

公允,文字流畅。

晚年,黄仲昭壮心不已,他再次前往延平、邵武等地游历,接触那

里的人民,考察历史遗迹,广泛搜集史料,终于写成《延平府志》、《

邵武府志》(共二十卷)和《南平县志》,为福建和兴化人民留下了珍

贵的文化遗产。

黄仲昭不但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地方史专家,还是明代文坛一位重要

的诗人。在为官期间及游历考察期间,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实际,对民生

的苦难、吏治的腐败,体会颇深。这些在他的诗文中都有反映,他在《

田家词》中写道:

“里正醉饱才出门,督邮复自城中造。

急将贱粜纳官需,且免官刑相苦恼。

回道场头稻已空,一年生死良难保”。

黄仲昭吟咏的莆田农村情况,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关心

。他一生写了大量诗词,收集在《未轩集》里,共十二卷,后人评说,

他的诗内容质朴,通俗易读,“和易近人”,他的文“雄浑醇雅”。

明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十一月一日,黄仲昭积劳成疾,在

家乡与世长辞,终年74岁。家人将其遗体安葬于华亭云峰。此墓至今保

护完好,可见兴化人民对他的敬仰。

作品鉴赏

他的文学著作有《未轩集》十二卷,收入《四库全书》。世称其文“雄浑醇雅”,其诗“和易近人”,享有文名。

谒文丞相祠

故宫芳草泣铜人,沧海楼船是紫宸。

赤手欲擎西坠日,丹心誓扫北来尘。

山河万里双重泪,庙宇千年独降神。

翘首燕山知几仞,至今高节共嶙峋。

此诗表达诗人对宋代抗金民族英雄的追崇怀念,对南宋政权灭亡的痛苦回忆。

致仕归言怀———效吴体

失足一坠苍苔矶,顿觉世途多险戏。

圣代敢言轻去就,时评或恐迷是非。

混雌与雄鸟莫辨,隔影吠声庞曷知。

归来稳坐茅檐下,闲看白云出翠微。

“吴体”,是当时流行的用方言写的民歌。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深感仕途险恶,忠奸不分,不愿与权奸同流合污而弃官归隐的心情。

紫帽云峰

晓访云峰认旧蹊,种松拟筑两窝栖。

奚谷云荡漾浮山足,石径峻山曾却马蹄。

绅笏久霸真自误,林泉勇退未终迷。

年来颇得蒙庄趣,天地蜉蝣一视齐。

这首诗叙述诗人在那社会动荡不安,仕途崎岖难走的年代里,未能为民办好事,决心辞官,打算在云峰筑庐隐居度日的感叹!

谢病得请口号

病怀偏恋故山薇,乞得闲身别衮衣。

汲黯十年长在苦,陶潜今日始真归。

锄园漫说余生乐,报国终悲始愿违。

匹马金台重回首,寸心还傍五云飞。

全诗洋溢着诗人依依不舍地离开朝廷的爱国感情。

下皋杂咏(二首)

十亩山田种稻粱,茄秧新乞自邻乡。

虽无钟鼎供游燕,且免红尘请谒忙。

(二)

性癖情知与世殊,只应归卧故山庐。

山中亦有经纶事,朝课耕桑夕校书。

《下皋杂咏》是诗人托病辞官回乡后,在莆田县下皋过耕隐生活之作。

游湄洲祖庙

闲来乘兴到湄洲,独向朝天阁上游。

宫殿凌云崇圣迹,舳舻利涉赖神庥。

云移平海见楼橹,潮满良江渡客舟。

极目沧溟生骇浪,天风吹起海门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