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烽
原名马书铭,曾用笔名阎志吾、孔华联、莫韵、时英、小马等。1922年出生于山西省孝义市。幼年丧父,家中生活十分困难,在舅父家所在的汾阳县念过小学,后考入孝义县立高小,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关闭,中途辍学。1938年春,他参加了革命队伍,当过战士、宣传队宣传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军转战太行山、吕梁山一带。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开始文学创作。1942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处女作——反映部队战斗的故事《第一次侦察》。1943年初回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被分配到晋绥边区文联文艺工作队(实际上是个创作组)工作,常到农村、工厂,一方面做实际工作、深入生活,一方面从事写作,经常为《解放日报》和《晋绥日报》写通讯、特写。1944年回到文联,参加整风学习,继续深入农村调查,在晋绥边区文艺界发起抗战七周年文艺奖金征文活动中,创作了通俗故事《张初元的故事》,获小说散文类乙等奖。同年调《晋绥大众报》任编辑、记者,后升任主编。在此期间,和西戎合著发表了长篇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传》,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好评。后又发表过散文《汾平沿途见闻》、小说《追队》等作品。1947年参加土改,写了反映土改斗争的短篇小说《一个下贱的女人》、《村仇》等。1949年任晋绥出版社总编辑。全国第一次青代会,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接着又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被选为文联委员,留在文协(后改名作协)工作,同时兼任北京大众创作研究会创办的《说说唱唱》月刊编委。1951年至1954年发表了《一架弹花机》、《宝葫芦》、《饲养员赵大叔》、《结婚》、《韩梅梅》等小说和故事,曾去朝鲜、民主德国、蒙古、苏联、日本访问,写了《在解放后的汉城》、《建设柏林的人们》等散文。1953年调任中国作协创作组组员、青年部副部长,再度与西戎合作,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扑不灭的火焰》。1956年回到山西工作,任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山西分会主席,兼任汾阳县委书记处书记,精力主要用在下乡深入生活和写作上,这期间创作了《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停止办公”》、《太阳刚刚出山》等优秀作品,后又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及长篇传记文学《刘胡兰传》。在《刘胡兰传》 这部长篇里,不仅让读者看到伟大的时代的力量,党的力量,毛泽东思想的力量使刘胡兰从一个普通农村姑娘成长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英雄,而且还让人们更加具体真切地了解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深刻内涵。
“文革”时期受到迫害。“文革”后,和孙谦合著电影文学剧本《新来的县委书记》(即《泪痕》),拍成电影后,获得好评。1978年被选为省文联主席,1980年发表短篇小说《结婚现场会》,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出版了《马烽小说选》。同年,曾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法国、意大利访问。2004年1月31日因病在太原逝世。
马烽与电影结缘很深,建国初年《吕梁英雄传》就搬上了银幕,故事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下集)是建国10周年的10大献礼片之一,成为反映新中国农村生活的重要影片。妇孺皆知的故事片《泪痕》(合编)、《咱们的退伍兵》(合编),在广大观众中留下的印象也是相当深刻的。
马烽的小说主要描写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精神世界的变化,生活画面广阔,人物形象丰满,表现手法丰富,文笔朴实、生动、幽默。曾任中国作协主席。
马烽创作简况
著有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与西戎合作)、《玉龙村纪事》、《袁九斤的故事》,短篇小说集《村仇》、《太阳刚刚出山》、《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马烽》、《三年早知道》、《马烽小说选》,《马烽、孙谦电影剧本选》,《彭成贵老汉》,电影文学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泪痕》(均已拍摄发行)、《扑不灭的火焰》(与西戎合作)等。
马烽获奖作品
《张初元的故事》获晋绥边区七七七文艺二等奖,《结婚现场会》获1980年全国短篇小说奖,《葫芦沟今昔》获1988年全国短篇小说奖,长篇纪实文学《刘胡兰传》获1990年中国纪实文学东方杯奖,《泪痕》(与孙谦合作)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三届百花最佳故事片奖,电影文学剧本《咱们的退伍兵》(与孙谦合作,已拍摄发行)获1985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第六届金鸡奖及第九届百花奖及第二届《解放军文艺》奖、《黄土坡的婆姨们》(合作,已拍摄发行)获1988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
郑州大学教师个人简历:
1990年7月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学工程系,获有机化工专业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至河南省许昌机器厂工作,负责车间管理工作及厂塑料、橡胶制品以及金属表面处理技术工作。1999年7月毕业于郑州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现郑州大学化工学院),获化学工艺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完成硕士论文“由淀粉合成烷基多苷的研究”。2003年10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获化学工程工学博士学位, 完成博士论文“载气蒸发的发展及其换热面上结垢的研究”。
研究领域:
多相传热、化工分离及化工新材料
奖励和荣誉:
1.第二发明人.一种丙烯酰胺水溶液浓缩的载气蒸发装置.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02,6,专利号ZL:01271991.9.
2.第一发明人.一种用于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减压微波萃取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ZL:200620081704.7
发表文章:
主要论文目录:
1.第一作者.A novel separation technique-gas carrying evapor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J Chem Technol Biotechnol, 2003, 78(2/3):173-180 (SCI和EI收录).
2.第一作者.引入惰气强化对流传热过程的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44(4):490-494 (Ei收录).
3.第一作者.丙烯酰胺水溶液浓缩的载气蒸发新方法。现代化工,2004,24(z1):199-201 (EI收录).
4.第一作者.低液速载气蒸发传热和操作特性的研究。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4,18(1):109-114.
5.第一作者.A novel separation technique—gas carrying evapor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he Process Innovation and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Conference, 8-13, 2002, Edinburgh, UK (ISTP收录).
目前承担项目:
1、主持省博士基金:微波细胞破碎提取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研究(2004BS02004)
2、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可微波加热多孔石墨基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和热性能研究(Y2005F12)
3、主持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二氧化硅基纳米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技术和蓄(放)热行为研究(J06I06)
4、主持山东省科技计划以及济南市科技攻关:多孔基复合相变储能建筑材料的研制与开发(2006GG220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