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钟壁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李钟壁,字鹿岚,又名元修,李蕃长子,四川省通江县兴隆乡人。生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仪表俊伟,温厚端肃,沉静聪慧。少时受业于父,20岁受业于山东牟县王源水先生,潜心研习,矢志高尚。年22岁,父遭诬陷下狱,孑身走京师,叩登闻鼓,五上公车,为父鸣冤。康熙二十三年(1684.)从芜湖迎父归里,家徒四壁,“念双亲衰老,冀升斗禄稍慰亲心”。钟壁雨夜霜晨,仍吟哦不倦。康熙二十六年中举人。

康熙丙戌冬月(1706年),年已四十九岁的李钟壁升任广西南平县县令,举家南迁,该地地僻民朴,读书识礼者少,盗贼横行,土匪强盗甚多,李钟壁生活简洁,经常下乡体察民情,并办学粤西分校,五年后收取乡试入围者吕锦文等四人(皆出身寒微),供职于县府,体现了李钟壁用人不讲出身和贫富,民众对其更加拥戴。因匪患盗抢严重,李钟壁为治匪患,多次只身前往匪穴,找其头目渠某,劝其洗心革面,只要不再为匪,既往不咎。渠某被李钟壁的仁德和胆识所动,解散部众,顺为良民,平息了长期不能解决的盗匪问题。此举深得朝庭赏识,在位七年后破格(因举人)升任刑部督捕清吏司主事,皇上例授承德郎,赠父母同官阶,御赐麒麟(法的象征,也称独角兽,青铜铸,今存于通江县文管所)。由于李钟壁管理有方,才华出众。遭到个别官吏嫉妒,又因其父就是遭受诬陷而获狱,借前车之鉴,故称疾告里。回到家乡后,帮助邻里,并将所置私田五十余亩济于穷困(今济田坝)任人耕种,不收一文租金。遍游山水,去福建、过南京,下杭州,访名人雅士,览山川秀水,写惬意诗词。七十九岁寿终。

李钟壁的一生,教敬父母,亲敬手足,钟爱子侄,乐善好施,盛德孚人。在文学上精韵律、善诗词,壁山春望,梳头石诗,阆城(阆中)秋色等诗至今被后人呤颂。一生作诗词千余首,所著《燕喜堂集》二卷录入《雪鸿堂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山东巡抚采进本),与其父李蕃,弟李钟峨被后人简称为“通江三李”。

(李钟壁第十一代孙李猛烈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