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屋古洞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西山东南面有林屋山,因山盛产林木,可供建屋而得名。林屋山西麓有一石灰岩质的天然溶洞枣林屋古洞(俗称龙洞),历史悠久。

林屋洞被道家列为“三十六洞天”之一,排称“天下第九洞天”(《道书》)、“包山石穴”(《扬州记》)“左神幽虚之天”(《天洞福地》)、“雨洞”(《道书》)、仙府等。《太湖备考》引《震泽编》称:林屋洞有三门。同会一穴,一名雨洞、一名旸谷,一名丙洞。

林屋洞门朝西,分正侧两个洞口。洞门石壁上镌刻着“天下第九洞天”(楷书),“林屋古洞”(隶书),“第九洞天”(小篆)、“雨洞”(草书)、“仙府”(正书),以及清代苏州著名书法家俞樾题的“灵威丈人得大禹素书处”(篆书)等字样。

洞口低狭,洞穴广阔,深邃莫测。据古书记载,洞中有石室、银房、石钟、石鼓、金庭、玉柱、白芝、金沙、龙盆、鱼乳泉、石燕、石床、石桌、隐泉等,还有道家的金龙(已出土数条)玉简等文物。洞有石门名“隔凡”,它在洞底石阁中。“隔凡”两字为王文恪书,此外“雨洞”、“丙洞”、“伟观”、“旸谷洞”等字样均系王鏊手笔。传说大禹治水经过会稽,得治水之法,藏在山石室(林屋洞)。而《郡国志》则详载灵威丈人两次进洞取书经过。

林屋洞内冬暖夏凉,夏天洞外、气温高达摄氏30多度时,洞内却凉爽如秋,是避暑的好地方,奇石怪景不可胜数,迂回盘桓,高低错落。洞顶或平坦如砥,或石乳倒垂。洞底坎坷峥嵘,石笋、石梁、石床、石桌、石椅、石灶、石兽等比比皆是。两侧凹凸相间,镂空玲珑,罅隙横洞随处可见。唐朝诗人皮日休游览了林屋古洞后,曾作诗赞道:“金堂似铸出,玉座如琢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座“神仙窟”。

旸谷洞在林屋山南,洞中两面巨石壁立,顶部呈穹窿形,自洞口向洞底倾斜,犹如身临幽谷,若上午一束和熙的阳光射入谷底,则颇为奇特,故称旸谷洞。洞口岩石题刻很多,有篆文“旸谷洞”三字,为胡缵宗书;有楷书“淳熙戊戌(1178年)孟冬朔日范至先同弟至能至”,至能是南宋大学士范成大的字;其西镌刻着南宋尚书李弥大撰写的《无碍居士道隐园记》,它记录了林屋山诸景。此外还有南宋赵彦权及明清石刻数处,佛像数尊。

丙洞,在旸谷洞西南,洞朝南,洞壁有正书、篆书的“丙洞”。还有王鏊直书“伟观”两个大字。洞穴终年有一股清泉涌出。洞前原有双井,后毁于开山采石。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