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之一。由于在研究国民收入决定时,假定储蓄只受收入的影响,故储蓄函数又可定义为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随收入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即:收入增加,储蓄也增加;收入减少,储蓄也减少。但二者之间并不按同一比例变动。设S代表储蓄,Y代表收入,则储蓄函数的公式为
S=F(Y)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储蓄函数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依赖于消费函数。储蓄可定义为收入减消费,所以,储蓄函数又可以由消费函数推导出来。其计算公式为
S=-A+(1-B)Y(0<1-b<1)
式中:S代表实际储蓄量;Y代表实际收入量;1-B代表边际储蓄倾向,其值一般为正数值,但小于1,即0<1-B<1;-A代表收入为零时的储蓄量。
2、边际储蓄倾向 MPS (1)定义: 指收入增加引起的储蓄增量。 MPS=△s/△y=ds/dy。
(2)特点: ① MPS是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随收入增加而递增。 ② 0<MPS<1, ③ MPC+MPS=1 证明:∵△y=△c+△s △c/△y+△s/△y=1 MPC+MPS=1
3、平均储蓄倾向(APS Average Propensity to Store),就是储蓄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比例,其公式为:
APS=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