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胶南市藏南镇后沟村后沟村位于山东省胶南市藏南镇驻地东南0.7公里处,东与张家楼镇山家村交界,西与孙家屯相接,南与赵家沟相接,北与二0四国道接连,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共有202户,总人口546人。该村地处丘陵地带,地势高低不平,土地总面积1288亩,其中耕地总面积为990亩。该村以传统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畜牧养殖业以户分散养殖为主,主要是养貂、养狐、养猪等。近几年,个体工商户发展到8家,主要从事生产、生活资料的加工与销售,2005年,该村又新建养殖小区四处,有效的带动了村民养殖业的积极性,全村仅养殖业收入可达140多万元[1]。
2、山东省寒亭区高里镇后沟村后沟村,隶属山东省寒亭区高里镇,位于高里镇南部(北纬36°49′、东经119°02′),该村位于镇驻地南1公里处,全村现有290户,拥有人口1041人,耕地面积2323亩,以农为主,经济作物有大棚甜瓜、优质苹果、黄金梨、桃、枣、芦笋、山药等,养殖业主要以养鸡、养牛为主,有传统制鬃、建筑、面粉加工、商品流通等多家业户,人均收入5947元。据考,该村建于明朝。据张氏家谱载:“张氏一族,明初由北直隶昌黎县迁潍县河南村,明正统年间,由河南村迁此定居。”当时,因在“双佛寺”前面立村,故取村名为双佛寺。清初因村前挖了一条大水沟(后成为大于河),便改村名为后沟。
3、广东省澄海区隆都镇后沟村后沟村广东省澄海区隆都镇距店市3公里。下辖后沟、东沟2个经联社,村南面为韩江支流南溪,相传宋末始有村落,因村前有一横沟与邻村相隔,本村居后,故称后沟。
后沟村是潮汕共产党早期革命根据地之一。1927年迎接南昌起义军进汕筹备会在村中丽泽斋召开,1928年中国共产党潮澄饶中心县委驻该村丽泽斋。 全村人口 4300人,占占地面积约2.7平方公里,耕地1000多亩,是以农为主的纯农乡村。多种植水稻、玉米、荔枝、蕃石榴等,是隆都镇名优水果的主要产地之一。砖瓦业是该村传统工艺。
后沟村是著名侨乡,华侨多旅居泰国,侨胞许金监 光先生被授予“澄海市荣誉市民称号”。改革开放后,在海外侨胞大力支持下,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镇道隆南路从安澄公路贯穿本村宫前路、村前路,交通十分便利。还建有华侨学校、华侨自来水厂各l座,水、电、通信等设施配套完善。村容村貌清洁、卫生,社会治安稳定。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工贸齐发展,村民同富裕”是后沟村委会的发展思路。在确保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规划出隆南路旁作为工业小区。制订出一系列优惠、服务措施,积极招商引资,致力为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投资环境。
3、山西省原平市苏龙口镇后沟村后沟村共有村民26户,48人,在党中央指引下,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努力改善村民生产条件,积极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河沟植树600亩,投资5万元重建了学校校舍,添置了新桌凳,改善了办学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村民除主要种植外,在家搞起了养猪、养羊、养驴产业,经济收入也很可观,村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党的领导下,继续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以“急群众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以努力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为宗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广大村民把我村里建成和谐、安定、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后沟古村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与阳泉市寿阳县交界。总面积1.33平方公里,现有居民75户,251人。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对高差67米,形成了后沟村沟、坡、垣、滩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是榆次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可考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村庄建筑接近陕北窑居,沿河岸依山势而建,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古建筑和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别致的古戏台、观音堂、菩萨殿,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后沟古村浓缩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保存了中国北方汉民族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民居建筑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土穴窑居,其特点是依崖就势、随形生变、层窑叠院、参差别致。遥相呼应的石窑、土窑、砖窑、明券窑、土挖窑、独体窑、里外窑等,形成了后沟村浑然天成的独特风景。古村地下排水系统可与一流的水利专家设计的工程相媲美,从村东北、西北的高处起,穿村过院,勾连各家各户,形成黄龙、黑龙两个体系,流经村西南、东南留水口最终归入龙门河中。
后沟古村完整的排水系统、等级分明的窑居建筑格局、威严的张家祠堂、精雕的古戏台、自给自足的生产作坊、防患未然的他储制度等充分显示出族权势力的统治地位,是北方农耕文明活态文化的完整画卷,堪称“农耕桃源”。
后沟村能见到一套完整的北方汉民族民俗。小到“二月二烤麻胡”,大到婚丧嫁娶都有一套完整的民俗仪式。后沟的春节非常热门,村民们杀猪宰羊、打年糕、酿酒,做各种过年的食品。老少都换过新装,房前屋后的门框、窗框上都贴上醒目亮丽的春联与民间剪纸,期间还要举行舞狮、舞龙、跳秧歌、抬阁、跑旱船、板凳龙、太平鼓等活动。
5、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六合乡后沟村基本情况
六合乡后沟村位于河口区南部,乡政府驻地西南侧3公里处。南与前沟村相连,东与小义和村邻近,西与九龙村隔草桥沟相望。该村土地共有2130亩(含东洼地)。
村史简介
清朝道光年间,利津县汀河村李坡、盐窝宣传村陈守贤两人迁至此地。在海潮沟岸旁以晒盐为生,后住户增多,形成小村落,村称“潮道沟子”。以后村南约一华里处也形成一个小村落,本村为后,故得名后潮道沟子。
1941年,解放后简称“后沟“沿用至今。当时土地面积1300亩,其中耕地850亩,户数66户,人口280人。
后沟村位于六合乡政府驻地西南约3公里处,全村区域面积2130亩,其中耕地面积1180亩,2006年全村总户数136户,总人口478人.
组织建设
后沟村第一党小组于1942年建立,组长董希功,党员3人,隶属地下党组织。第一支部于1947年建立,支部书记李峰泉,党员5人,隶属垦利县罗镇区委。后沟村党支部成立后,在区委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宣传,发动群众,建立了农救会,团组织,妇救会和民兵队等群众组织。解放战争时期,全村人积极参加参军、支前,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贡献。
经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1980年底至1981年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村土地承包到户,结束了“生产靠队长指挥、社员凭工分吃饭”的历史,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农民自主经营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村容村貌不断改观。
村庄建设
后沟村于1987 年通电1992年通自来水,1993年通公路,2001年户户通电话,2003年底通有线电视。
1984年河口区正式成立,该村划归河口区。1988年该村推行“双田制”改革,初步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土地少的矛盾,发展农业与发展二、三产业的矛盾。1999年1月开始实行延长土地承包期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该村充分发挥优势,鼓励群众发展养殖业和其他副业,使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2006年的5200元。
随着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于1997年投资13万元,建造了村文化大院,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村委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图书室(500册)、党员电教室。同时村内设有篮球、健身器材等。
2003年,村委会坚持从本村实际出发,以“创建民主法制示范村”、等活动为契机和动力,采取有效措施,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实事建设,改变村容村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