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都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概况井都镇地处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东部,东接海门港,南临南海,西连陇田镇,北与潮阳区中心城区隔江相望。辖区总面积43.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7.5公里;管辖14个村(居);2008年有人口87390人,15401户。

行政规划井都镇辖14个村(居):古埕居委会、平湖西居委会、神山居委会、平湖东、平湖新、上南居委会、凤光、新明、和丰、连丰、陇一、陇二、诗家、双山。

历史沿革因地处沙滩地带,靠挖井取水灌溉作物,故明、清称隆井都,后改称井都。民国初废都为区,属县第七区,1952年称十五区,1954年称井都区,1956年称井都乡,1953年与沙陇合建金星公社。1959年析置井都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经济概况2003年,全镇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101.5万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9426.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6018万元,农业产值33408.5万元;完成国地两税622万元,其中国税514万元,地税108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41万元;农村人年均纯收入2490元。

2008年,全镇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6055万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84881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9438万元,农业产值35443万元;完成工商各税1144万元,其中增值税845万元,地方税299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04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965元。

特色产业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富民政策,坚持走“巩固农业,提高工业,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发展路子,在巩固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蔬菜种植、水产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四大生产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侨丰集团、汕头市农业龙头企业德兴种养实业有限公司、潮南区农业龙头企业井都水产品发展公司等特色产业企业;拥有1万亩蔬菜基地,其中上南、平湖西两地共2500亩蔬菜种植被省农业厅列为“无公害蔬菜基地”。其中形成以上南为中心连片机械化喷灌蔬菜基地1200亩。

2008年12月17日,经国家农业部、国务院台办批准设立的广东汕头潮南台湾农民创业园位于井都镇深汕高速公路南侧的沿海地带,创业园核心区规划面积5500亩,初步规划建设6个功能小区。

据介绍,规划中的蔬菜良种引进繁育功能区面积250亩,拟建设50亩温室遮阳大棚和200亩高标准蔬菜原种繁育田,引进台湾地区以及日本、东南亚的蔬菜优新良种,进行试种、品种对比和鉴定,筛选出适合在广东乃至长江以南地区推广种植、具有生产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蔬菜新品种。无公害蔬菜设施化生产功能区面积2500亩,拟建设现代标准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开展蔬菜无公害、反季节、标准化生产及示范,发展外向型蔬菜生产基地。

同时,还千方百计引导企业争创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其中,侨丰集团已通过美国FDA质量认证,其注册商标“珍味源”系汕头市重点保护商标, 2007年“姚船长”品牌还被省外经贸委授予“广东省出口品牌”。德兴种养实业有限公司“绿都”牌种猪商标通过省有关部门批准认证;上南“潮绿”牌无公害蔬菜商标通过国家农业部和商标局认证。[3]

地方特产井都萝卜

井都萝卜

萝卜俗称菜头。井都镇地处沿海,大部分土地由滨海半流动沙土聚积而成,土层深厚松散,适宜种植萝卜,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其所产萝卜,个大皮薄、肉白嫩,为大宗特产。井都萝卜有早、晚种之分。早萝卜有“马耳”、“长叶”2个品种,多作家常食蔬。晚萝卜为南畔州品种,多腌制为酸甜菜头片,晒制成菜脯或制成萝卜罐头。其种子可入药,称莱菔子。

井都菜脯色泽碧黄鲜艳,肉厚酥脆,味道鲜甜,可调煮多种潮汕汤菜,且富含糖份、维生素C、钙、磷等无机盐及淀粉分解酶,能助消化,促食欲,为时尚佐膳佳品。[2]

基础设施公路运输方面:深汕高速公路海门、田心两个出入口距井都镇区仅7.5公里;井田公路贯穿全境,连接和惠公路,往东可达深汕高速公路海门出入口,往西可达深汕高速公路田心出入口。

供水方面:首期日供水1万吨的自来水厂能满足工业用水和生活饮用水需要。

供电方面:有1万伏的高压输电线路,基本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用电需要。

市场建设方面:有神山、上南、平湖西、和丰、古埕等5个综合贸易市场,还有古埕水产品及上南蔬菜2个贸易点。[1]

姓氏井都姓氏不多,既不完全统计,有7个姓氏,按人口数量排列

郑氏神山居委会(10000人以上)

上南居委会(10000人以上)

平湖西居委会(5000—10000人)

平湖新(1000—5000人)

陇一(1000—5000人)

陇二(1000—5000人)

双山(1000—5000人)

姚氏古埕居委会(10000人以上)

和丰(5000—10000人)

林氏平湖东(1000—5000人)

陈氏新明(1000—5000人)

双山(1000人以下)

周氏凤洲(1000—5000人)

吴氏连丰(1000—5000人)

杨氏诗家(1000—5000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