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山岛是中国最古老的海洋渔汛发祥地,崎岖列岛主岛,兼以风光秀丽而闻名于世。与相去4公里的小洋山及其周围岛礁统称洋山景区,为嵊泗风景名胜区的主要部分。岛域面积4.19平方公里,位杭州湾口外,在菜园镇西南40公里处,距上海南汇县芦潮港约35公里。岛东北部地势略平,余多峰峦相连,以南部大山最高,海拔204米。1935年始设大洋乡,早期居民多从宁波、金塘、岱山等地迁入。1984年改建为镇,镇政府驻地小煤山村,居民约1万人,是嵊泗县著名渔业乡镇。
大洋山之名源自小洋山,又作大洋山或老羊山,古称三姑山。洋山的开发起码有千年历史,宋时,洋山海域盛产大黄鱼,每年在农历四月初、四月半和五月初这3个大潮汛期间,大黄鱼春汛旺发,江浙沿海七郡渔民竞往洋山采捕,云集的大小渔船据说达万艘规模,时称"打洋山"。明代犹盛。直至清康熙(1662~1722)年间,持续5个世纪以上的洋山鱼汛始告沉寂,由于海洋环境变迁,渔场外移至马迹山、寨子山和大鱼山一线。洋山向为海道要冲,宋元时期,岛上均驻有巡海官兵。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八月,李宝率江阴水军北上抗金,为大风所阻,即集结于洋山海域待机,至十月北进,于山东陈家岛歼灭金水军,从而挫败金兵从海道南侵之计。清初,郑成功、张煌言聚兵抗清,数次北伐皆取道洋山海域。岛北侧水道潮急流迅,人称"洋山急流",恰可喻千年洋山"逝者如斯"。对津津于海洋文化旅游的爱好者,洋山隐藏有深厚的底蕴。
大洋名胜以"石"为著,主要景点集中于大煤山和圣姑礁两处。大煤山位岛西部,为花岗岩山体,植被稀疏,石山兀立,山上石态憨然,幻异多姿,顶有石崖凌空耸峙,远望如八大山人的写意图卷。有通天洞和通海洞,系由花岗岩球体迭置而成的隙洞,上达山巅,下通海面。山深处有观音庙,庙后悬崖高处凹现一岩体风化奇迹,似巨足之痕,印长约2米,俗谓观音菩萨降临煤山所遗,另有数个较小脚印,仿佛为观音随侍足迹,称"煤山佛印壁"。
圣姑礁在岛北侧海中,与本岛相隔约250米,面积7000平方米。通岛石骨森森,中有石峰凌厉突起,高4丈余。岛上建有圣姑庙,相传庙主圣姑娘娘是渔民海上救难之神。庙后摩崖石刻3方,镌大字"群贤毕至"、"海宇澄清"等,系清光绪(1875~1908)年间巡海官员等题刻,书法可观。圣姑礁旁相依中姑、前姑两礁,合称三姑礁,远望三姑则亭亭玉立,有若凌波仙子。
去大洋山的旅游者,可由上海芦潮港或嵊泗菜园镇启程,乘班轮约 小时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