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坚,字冰如,生于清道光年间,世居闵行竹港。幼丧父母。祖上以务农起家。尝因设塾、恤贫,两次受政府褒扬。
宗坚一生从事农业,常年布衣革履,仆仆于田间,或与农民共话农事,积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以为农业是恒业,务农须有恒心;种庄稼施肥锄田过犹不及,必须顺天时,察物性而以人力调剂之,故特别注重风雨变化、寒暑递更的推测,以人定胜天。又以为水利与农业盛衰息息相关,遂于 1873年(同治十二年)捐钱1400缗,请邑令疏浚竹港,3.2万余亩农田受益。上海开埠后,洋货盛行,纱厂纷设,县内农民失纺织之利,所赖唯有植棉。棉花占全县农产品收入的十分之七,而棉农墨守成法,棉花产量减少。质量下降,生计日窘。宗坚深以为痛,力谋倒挽狂澜,遂立志振兴农业,改造农村。1910年(宣统二年),顾言等在闵行筹创上海县中等农业学堂,宗坚受聘为经理。为建校舍、购置图书仪器而策划奔走,为培育乡邦科学种田人才不辞劳瘁;并遣子艺锡东渡日本,学习农科。农校建成,又附设农事试验场,县内始有第一所农业职业学校和第一个农学研究实践场所。
宗坚感棉花为全县农民生计所系,故于农事中,尤潜心于棉花种植研究。光绪中期,以30余年植棉心得,著《植棉实验浅说》(或称《种棉实验浅说》),推广科学种棉。书对植棉四环节辨土、选种、勤锄、摘头有精到见解。辨土,按植棉田地势高低,土质肥瘠、坚松及前茬麦、豆、菜收获的迟早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培养棉株,使棉株长势旺盛。选种,务精务纯,精选每百斤籽棉可出絮45斤的良种,杜绝混入出絮34斤的劣种。行之则一亩岁收可增钱一贯(千文),全县可增48万贯。勤锄,不仅除草,更重在松土以适棉性;又因雨后棉田浮泥冲净浸水,土质益坚硬,尤宜急锄、深锄。摘头,最为切要,棉株直干易长,横枝难生,宜于三伏晴天摘棉头,防株徒长,一经阴雨,枝叶丛生,黄花随之怒放,结铃多;因棉茎矮短,离地近而得力足,棉铃饱绽,可增产三分之一。其说均合科学原理,影响颇广,上海《农学报》录载其文,《上海县续志》亦采其说,农工商部编订《棉花图说》半据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