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坐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清道光年间到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山西大同市曾盛行一种以民间戏曲、曲艺、民歌、音乐、说唱道情等为表演艺术的演唱活动,人们称作大同坐腔。

大同坐腔不属于戏曲剧种的范畴,它是人们过去在闲暇时进行娱乐活动的一个泛称。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资料对其解释含义模糊。就现有资料的描述多为:大同坐腔是我市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由民间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自编自演,自弹自唱,自我娱乐。人员不穿行头,不化妆,可坐可站,演唱顺序依剧情发展需要依次出演角色。

如今这一民间艺术已不复存在。几十年前参与坐腔的老艺人多已作古,观看过坐腔的也所剩不多。据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给记者的材料,上个世纪,孙清泉寄卖铺和苑兰亭理发铺都是大同有名的坐腔聚会地,因为参与坐腔的人都懂一点乐器,这样的聚会又逐渐转变为技艺的切磋。说唱道情、曲艺、地方戏曲、民歌等都会被大家拿来弹唱,也曾吸引大同市的大牌名角前去观看。自然而然,有人开始邀请他们去演出,这时,大同坐腔又是以一种演出形式来展现。

在资料上,邢翰臣、丁长盛、胡其福、孙清泉、周鼎等十几个被记录的名字,都曾是坐腔的主要表演者。最为核心的灵魂人物是邢翰臣。此人最为擅长的是说唱道情,在他和同伴们的演绎下,韵味十足。因而,观看演出的人总是很多。只是这样的演出,一年仅两三次,且多在诸如春节之类极为重要的日子出现。

随着这些老艺人的故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坐腔的身影开始渐行渐远,一些名为小曲班、大西票、大南票的票友迅速崛起。据相关文字资料介绍,这些票友班多为喜欢坐腔的小字辈建立,虽然大同坐腔的名称不复存在,但这些票友班却是大同坐腔生命的另类延续。

如今,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一些民间艺术的消失速度逐渐加快,大同坐腔也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