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三镜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649)。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君王,他在位时政清世安,史称贞观之治,是后世治国者的典范。综观贞观之治,固然有许多可圈可点,但作为人君,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应该是最为难得之处。整个封建时代,有广开言路的愿望及举措的明君不少,但唐太宗达到高度自制的地步,突出表现在他对谏臣重要性的认识及对谏臣的敬重上。基于前朝隋炀帝“诛谏官以掩其过”的教训,唐太宗对臣下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诓诤,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君,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为此,他宽容谏臣的犯颜直谏,敬重魏征,说:“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在魏征病重时,太宗多次亲往探视。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太宗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就是“贞观三镜”的由来。在唐太宗的倡导及魏征带动下,贞观年代逐渐蔚成直谏与纳谏的良好政风,成就了有名的贞观之治,“贞观三镜”确实值得后世治政者深思。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