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世代以渔猎为生,自古以来一直生息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文字。因居住地域不同,有“奇愣”、“那乃”、“赫真”之分,至今全国约有5000余人。主要分布在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同江市街津口、八岔赫哲族乡、佳木斯郊区敖其村、桦川、富锦、抚远等地有散居。千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赫哲族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正趋于衰竭,发掘整理和保护珍贵的赫哲族文化遗产,已引起了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四排赫哲族乡位于饶河县城北17.5公里的乌苏里江左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54公里,行政区域42平方公里,赫哲族乡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自然景色宜人,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著名的《乌苏里船歌》、《大顶子山高又高》等文化作品,就是取材并创作于此。 总人口1100人,由汉、赫、蒙、鲜、满、土家族等六个民族组成,其中赫哲族47户195人。现在虽然大多数赫哲人都已从捕鱼打猎向种植业生产转变,并掌握了相应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仍在这里随处可见。来到四排风情园不仅可以饱览乌苏里江的秀丽风光、观赏到赫哲族传统舞蹈,民族体育项目。同时还能听上一段赫哲说唱“伊玛堪”。乘上桦皮舟、登上四排岛,赫哲族特有的“刹生鱼”一定会成为您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
乌苏里江流域唯一一处体现赫哲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赫哲族民间风情园,于2001年7月4日在饶河县四排乡正式对外开放。四排乡赫哲族风情园占地一万多平方米,预计总投资500万元,分三期开发。一期工程已投资50万元,总体开发上,是按赫哲人传统生活方式进行设计的,建造木楞房、“撮罗子”等传统居舍,布局合理,建筑奇特。增设餐饮服务设施、挖掘传统娱乐项目,进行民族舞蹈和民族体育项目及民族工艺制作表演。使民族风情园成为发掘和保护赫哲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场所。它是集旅游、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为一体的赫哲民族的风情建筑。园内主要建设有赫哲族发展史馆、民族工艺作坊、传统民居建筑等。建筑外观全部采用赫哲族民间传统的木刻楞式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赫哲民间风情。并且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亲笔题写的“四排赫哲族风景区”和中国创新集团总经理毕大川题写的“四排赫哲族风情园”。 四排赫族风情园是集文化、娱乐、游览、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建于2001年6月,占地1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是赫哲族博物馆、传统民居、假山、水池、图腾等。 四排赫族风情园以民族历史文化为底蕴,以仿古性建筑为载体,充分体现民族文化、民俗民风、发展过程,今日成就。它是一座桥梁,一条纽带,通过风情园,使世界更好地了解赫哲族,使赫哲族更快地走向世界。 风情园开园式上,还迎来国家民委、中央民族歌舞团一行17人到四排赫哲族风情园举行了“兴边富民”慰问演出,此次来赫乡慰问演出的有中央民族歌舞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蒙古族“歌王”拉苏荣(左图)、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回族歌星方明等,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博得了赫哲群众的阵阵掌声,当日就接待中外游客3000多人。 鸵鸟园 2002年,二十多只珍稀动物鸵鸟在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风情园安家。这是饶河县开发旅游项目的又一举措。它们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东北边陲饶河县。这些鸵鸟的习性温柔可爱,吃的饲料需要用啤酒来拌。刚来到新家还不太习惯,经过饲养员的精心饲养,它们逐渐熟悉了这里的环境。只见它们迈着轻盈的步子,高昂着头,在园内悠闲的漫步,引来许多游人前来观看。风情园管理人员表示,如果这些鸵鸟适应在这里生长,他们将陆续引进其它动物,丰富园内旅游景观。 鸵鸟园内现饲养鸵鸟为非洲鸵鸟和澳洲鸵鸟。 非洲鸵鸟,是现代最大的鸟,也是唯一的两趾鸟。非洲鸵鸟雄鸟最高达3米,雌鸟稍小:两翼退化、不能飞翔,腿长而有力、善奔跑,主要分布在非洲稀树草原和沙漠地带。 澳洲鸵鸟,亦称鸸鹋。体形较小、体羽黑、两翼退化、不能飞翔、三趾、善行走、游泳,主要分布于澳洲草原,灌丛地带。 风情园展馆内陈列着赫哲族鱼皮衣、鱼具、桦树皮制品及木雕工艺等几十件,这些展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赫哲族的文化兴衰和时代变迁。同时展馆内还有大量的图片向人们展出了四排赫哲族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集餐饮、娱乐、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民族风情园依山傍水,集民族特色与良好生态环境于一体,极具吸引力,是一个观光旅游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