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泼机镇泼机,原名“播基”意为:播种的基地,后因其地人才蔚盛,经济活跃,取活泼生机之意,改名“泼机”。是镇雄出滇入黔和对外开放的东南大门。
1、地理、地貌泼机镇,地处东经104°54′58〞—105°01′01〞,北纬27°21′17〞—27°28′23〞之间。海拔1560米。东邻本县鱼洞乡、林口乡,南与贵州省毕节市青场镇毗邻,西接本县中屯乡、乌锋镇,北与本县塘房镇相连,(东西最大横距2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5公里)。离县城20公里,距贵州省毕节51公里。
泼机地形狭长,从东北至西南略呈长方形,北部山梁隆起较高,西为两山间一夹谷,泼机河由北至南横穿泼机镇中部,注入乌江,流经庙山、大院子、李官营、泼机、张基屯、坪天六个村,全长10公里。是全县28个乡镇中拥有10万以上人口的两个乡镇之一。
2、建制、人口作为镇雄“东南大门”的泼机镇,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清雍正七年(1729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置上南乐善里,第四甲。
中华民国2年属上南区团,二十三年设为第二区,辖1镇10乡。二十九年改设泼机镇,辖8个保,108个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设为第二区,辖1镇2乡;1952年辖1镇13乡;1958年,改设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泼机区;1970年改为泼机公社;1984年2月恢复为区,改大队为乡,划陈贝屯归南台,划出中屯、齐心、头屯、青山、郭家河、柳林、平坝等7乡,新建中屯区。1985年,全区辖1镇13乡,有178个村民委员会,30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面积122平方公里。
1988年区乡体制改革后,划出了亨地、长松林、堵密、关门山、摆洛、老包寨等6个办事处,设立亨地乡,改泼机区为泼机镇,下辖8个办事处,202个农业社。有汉、彝、苗、纳西各族居民15605户,72609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5人。田地55904亩。主产包谷、小麦、稻谷、烤烟、油菜。主要矿产有无烟煤、铁和硫铁矿。主要经济作物林木有木漆、核桃。
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后,全镇有22个镇直单位,辖8个村民委员会, 202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苗等民族,全镇共有人口79093人,其中农业人口77076人,占总人口的97.45%,人口密度为1133人/平方公里。
2006年4月乡镇撤并后,亨地乡成建制并入泼机镇,全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 321个村民小组,16个镇直机关单位,26509户人家112936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7.45%,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102.6人,有白、苗、彝、蒙、汉5个民族。
3、自然、资源泼机镇现有国土面积12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458亩。境内最高海拔2324米,最低海拔1397米;年平均气温12.9℃,气候类型属高原温带气候。《镇雄县志》载,这里是“终年和平,云开日丽,雨过晴风,引泉灌田、不虞旱潦、夏不须葛、冬不须裘”的地方。
泼机镇是一个农业大镇,支柱产业为粮食、烤烟和畜牧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洋芋、金豆、荞子、水稻、蚕豆。主要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为主。畜牧业以生猪为主。优势资源有煤炭、非金属建筑建材(水泥)。到2005年底,全镇通过招商引资已建成年产3万吨以上的B类煤矿10个,目前还有平均每口投资达2个多亿的煤厂3口正在进行前期工程之中,前景十分喜人。
泼机自然资源丰富,境内自然资源中已探明的矿藏资源有铁矿、无烟煤、硫铁矿等;水资源有泼机河,由北至南穿境中部注入乌江;另有白云石、石灰石等建筑材料。植物品种繁多,有杉、松、核桃、泡桐为主的十多种木材品种,经济林木有木漆、樱桃、核桃、梨、苹果等;中药材有天麻、杜仲等;旅游资源有幽深的溶洞,坪天的“二龙抢宝”、“平田秋水”,李官营“龙洞晴波”,大院子“仙姑留影”等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融自然景观于一体,令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4、社会、经济泼机交通方便,全镇有乡村公路49公里,所辖14个村全部通车,镇毕公路、镇雄至渔洞乡公路穿境而过。冷柳(泼机至中屯乡柳林)、泼塘公路(泼机至塘房乡公路)已建成通车。
泼机通讯便捷,程控电话普及率68%,电脑和宽带上网已经进入寻常人家,移动电话大量普及,广播电视普及率81%,闭路电视开通14个频道。
文教卫生事业同步发展。除文化站外,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11个,病床31 张,医生40多人,村医34人,完全中学1所,普通中学3所,附设初级中学1所,村完小22所,幼儿园1所,教学点45个,私学11个,在校学生21900多人,公办教师670多人。
工业经济增长迅速。以庙山水泥厂为代表的建筑建材业秩序井然,煤炭产业开发、劳务输出、交通运输、商饮业、信息、科技、支农服务等二、三产比重稳步上升。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泼机集镇是原地区行署规划的重点中心集镇之一,被省市立为重点中心集镇建设项目,是镇雄县委政府近年来确定的五大卫星集镇之一。集镇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辖区现有19个村民小组,16个镇直机关单位,2856户人家12650人,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3953.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