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东凤镇
东凤镇位于韩江中下游西侧,与潮安县城接壤,镇域面积33.5平方公里,辖3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34个村委会即东一、东二、东三、东四、肖洪、横江、大巷、庄西陇、新光、天宁、德修、大寮、礼阳李、礼阳龙美、沟美、礼阳郑、诗阳、、文路、文路张、博士、昆三、昆五、下张、沟边、儒士、黄厝尾、龙甲、堤边、王厝陇、陇仔、洋东、下园、仙桥、内畔等村。),总人口8.6万人,是著名的侨乡,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0.9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9.93亿元,农业产值0.97亿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4.18亿元,完成出口值2.35亿元,税收入库2848.5万无,人均纯收入达到4420元。
建制沿革。东凤镇在宋、元、明、清至民国18年期间称南桂部,属海阳县,民国十五年(1926年)开始设潮安县南桂都民团局,并设潮安县南桂都警察署。
民国十八年(1929年)江东都、南桂都合并,称江桂区。
民国十九年(1930年)选举建立潮安县第五江桂区公所(1933年称第五区),区公所驻于鲲江振昆公祠。

1937年1月,区公所改称潮安县第五区联系办事处,改里为保,同年7月,办事处撤销,仍称第五区。
1939年8月,日伪汉奸将原南桂区分割成东凤乡、鲲博乡、鳌头乡和梅溪乡,四乡各成立维持会,1940年,日伪建立基层政权,成立南桂区公所,将四个乡维持会缩为东凤、鲲博、鳌头三个联乡。
1941年,潮安县国民政府将第四区、第五区合并称第四区,区署设于第四区新埠文祠(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原名潮安县政府第五区)
1946年元旦,裁区并乡,划出江东,建南桂乡,成立乡公所,驻鲲江五房公祠。
1949年10月,全区解放,合并江东建立江桂区,区署设东凤和盛。
1950年3月,改称第五区人民政府,1953年2月划出江东,南桂称第五区。
1955年5月,以区公所驻地地名为区名,称东凤区。
1956年2月,撤区并乡、建立四个乡,乡设人民委员会,即东凤乡、鲲江乡、礼阳乡、鳌头乡。
1956年12月,将四个乡并为两个乡,东凤、礼阳二乡合称东凤乡、鲲江、鳌头二乡合称鳌头乡,建立乡人民委员会,东凤乡人委会驻于东凤村乃良公祠, 鳌头乡人委会驻于内畔可楼。
1958年9月,两大乡合并成立东凤人民公社,1961年4月拆社,即为东凤、鳌头两个人民公社;1963年1月,两公社合并,称东凤人民公社,1968年3月,成立东凤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改名为东凤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县、市合并,同年7月撤销人民公社,改名东凤区。
1987年3月撤区,建立潮州市东凤镇人民政府,各乡改为村,建立村民委员会。
1992年,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东凤镇划归潮安县管辖。
工业方面。至目前,全镇拥有各类型工业企业1118家,其中,规模上企业20家,科技型企业12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6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13家,基本形成了塑料制鞋业、产品包装业、服装业和食品等四大支柱行业的经营格局。其中,塑料制鞋行业是该镇的龙头支柱产业,全镇共有制鞋企业30家,拥有各类制鞋生产产品主要有各式系列的PU、PVC泡沫全塑凉、拖鞋,产品远销世界各地。2005年全镇制鞋行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约6.85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34.4%;完成税收约1985万元,约占全镇税收总收入的69.7%;出口总产值约2115万美元,占全镇出口总产值的72%。其中,广东众利鞋业有限公司发展迅猛,被潮州市列为二十家龙头企业之一;潮安县华达实业有限公司、潮安县鑫华实业有限公司、潮安县臻源鞋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初具规模的制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农业方面。水稻连年亩产超吨谷;淡水养殖、芡实、蔬菜、水果种植不断发展,初具规模,其中,含有丰富营养成分的芡实特产种植发展尤为迅速,种植面积达到5200亩,年创值1560万元。
教育、文化、医疗方面。全镇现有完全中学(含高初中)一所,初级中学三所,小学三十一所,医院一所(东凤镇华侨医院)。此外,还有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图书馆、影剧院等一批配套文化设施。
基础设施方面。全镇已建成达到国家二、三级公路标准水泥化路面40公里,村道60多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全镇拥有自来水厂6座,日供水量1万吨以上,110千伏变电站1座。
2、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基本概况

东凤镇地处中山市“北大门”,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之一,北邻顺德,南接小榄,105国道、364省道(东阜公路)和正在建设的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太澳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下辖1个社区居委会和12个村委会,面积5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3万人,外来人口约8万多人。先后获得全国首个“中国小家电专业镇”和全国首个“中国小家电产业基地”、“广东省小家电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国家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文明镇”、“广东省专业镇科技创新试点”单位、中山市“工业强镇”、中山市文明镇等殊荣。

近年来,该镇通过大力实施“经济强镇”、“科教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0.12亿元,增长20.1%;工农业总产值213.17亿元,增长24.5%;税收总额8.96亿元,增长20.5%,其中国地两税增长23.9%;财政总收入4.43亿元,增长16.3%。目前,该镇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2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0家,超50亿元企业2家。
2008年,该镇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共引进项目9个,其中境外资金3850万美元,境内资金15.8亿元人民币,均超额完成市下达给该镇的招商引资任务。“美的”二期项目已于去年2月全面投入生产运营,“天乙”铜业项目一期工程已正式投产。该镇积极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目前共有10家企业获得各级技改创新奖励1367万元。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镇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全镇企业共申请各类知识产权392项,荣获各项知识产权授权269件;“铁将军”公司成为首批省级知识产权战略试点企业。该镇品牌战略取得新突破,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名标6项,目前全镇拥有省级以上名牌名标36项,继续位居全市镇区前列。全镇10家企业的11项采标产品经省质监局审核获得《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书》,“铁将军”被评为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
目前,全镇拥有1000多家民营企业,在经济总量上占了全镇工业总产值近80%,民营经济已成为全镇的经济支柱。全镇形成了以美的、万和、铁将军等企业为代表的小家电产业,以天乙、镇华、美日等企业为代表的石油化工产业和以高雅线圈、泰峰电气、富山玻璃机械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及以玉峰玻璃、富华管桩、顶固金属制品为代表的玻璃建材业等四大产业集群。
具有区域特色的“东凤小家电”蜚声海内外,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风扇制造地,全球最具规模的汽车防盗报警系统、倒车雷达生产地,全国燃气具重要生产地,小家电产业占全镇工业总量的一半以上。全镇累计拥有省级以上名牌名标33个,成为全市获得省级以上名牌名标最多的镇区之一,被定为中山市两个创著名商标试点镇之一。
近年来,东凤镇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雅,社会治安稳定,民风纯朴,公共服务体系健全,金融、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全面发展。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建设了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占地面积4000多亩的和穗工业集聚区和6400多亩的同乐工业集聚区构成了“南、北两翼”的产业基地,大大提高引进大型项目的承载能力,吸引了“美的”、“万和”、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骨干企业进驻,同时有力地促进本地现有的“天乙”、“玉峰”、“铁将军”、“美日洁宝”等一大批骨干企业不断增资扩产,进一步壮大了企业规模集群效应。
同时着力超常规发展第三产业,天润物流市场已成为中山市北部最大的物流基地之一,按照五星级标准的大型综合性酒店正在加快建设。致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专门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和综合办证大厅为广大客商和群众提供“一条龙”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服务。目前,全镇政通人和、治安稳定、地理位置优越,是广大客商理想的投资热土。
基础设施
【交通】:东凤镇往广州、珠海、深圳均为1个小时距离圈,规划建设的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广(州)珠(海)西线高速公路亦将途经该镇。
【供电】:已建有110KV变电站2座,全镇总容量为18万千伏安。
【供水】:日供水能力为10万吨。
【电信】:可提供汇线通、宽带网、国际互联网等多种通信服务,全镇程控电话装机容量5万多台。无线移动通信容量超过10万门。
【教育】:拥有省、市一级的学校、幼儿园18所,投资3000多万元的新中学将于2005年投入使用。
【金融】: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各大金融部门均在镇内设立服务机构。全镇各项存款余额32亿元。服务:建立了会计、审计、律师等中介事务所,物流、酒店、超市等商业服务十分完善。

地理位置
(1)位于中山北大门,珠江三角洲中部,往广州、珠海、深圳均为1个小时车程距离。
(2)从佛山市顺德区到中山的小榄镇,全长约22公里,被誉为中国“家电黄金走廊”,东凤镇处于走廊之中,境内6公里 。
(3)方圆100公里左右有5大机场;半小时之内可达3大港口(中山、顺德、小榄)。